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的揭西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文 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合的事和物,有些巧合是人为,也有纯属天意或意外发生。有些巧合纯粹真实的巧合,也有某些巧合可能隐藏着某种必然性。有时候许多人在高喊不能让历史重演,可是历史偏偏在一再重演。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种种巧合,己有许多专家进行总结和探讨,这里不便述说,仅刘氏宗支几千年繁衍下来,也发生了巧合的事,近年来也引起了许多宗亲的注意,如刘氏“十四房”之说,便似乎有巧合的现象。下面就 “前十四房”、“后十四房”和“又十四房”介绍宗支情况: 一、汉景帝的“前十四房” 邦公建立了四百年的汉家天下,其中刘氏裔孙有三十多个王国、四百多个侯国,至东汉,两汉加起来刘氏裔孙封王和继承王位者己达千计,封侯和世袭为侯者己达万计,刘氏裔孙中的王公贵胄享尽了荣华富贵,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刘氏人口显示几何级数的猛增。自荣号公一人至西汉末年,,刘氏皇族人口就达10万之众,至三国蜀汉,刘氏己有人口百万之多,刘氏裔孙分布全国各地,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族群。 汉朝皇族百万裔孙中,形成了刘氏十四大宗派,其中汉景帝传下裔孙就佔了七大宗派,这里先说说汉景帝生十四子而形成的“十四房”。 汉景帝生十四子: 1.德公:河间献王,栗太生 德公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栗姬。公元前155年,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建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后裔遂形成河间刘氏。德公长子刘不害继任第二代河间王,德公还有12个儿子,他们均被封为列侯:兹侯刘明,旁光侯刘殷,距阳侯刘匄,蒌侯主退,阿武侯刘豫,参户侯刘免,州乡侯刘禁,平城侯刘礼,广侯刘顺,盖胥侯刘让,重侯刘担,沈阳侯刘自为。刘不害传子刘基,刘基传刘授,刘授传刘庆。刘庆有6个儿子,长子刘元继承王位,二子刘雍封景成侯,三子刘招封平堤侯,四子刘佟封乐乡侯,五子刘盖封高郭侯,六子刘昌封阳兴侯。公元前38年,刘元被发配房陵,河间王国被废除。5年后,朝廷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为河间王。刘良传子刘堂,刘堂被王莽贬为庶民,河间王国灭亡。河间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2.阏公:临江哀王,栗太生 3.非公:江都易王,程太生 非公原被封为汝南王,"七国之乱"时,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非公有6个儿子:长子刘建,公元前127年继承王位;刘敢,丹阳侯;刘蒙之,盱台侯;刘胥,胡孰侯;刘缠,秣陵侯;刘定国,淮阳侯。非公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 4.余公:鲁恭王, 程太生; 余公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余公于公元前155年被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县)。余公传长子刘光,另6个儿子被封为列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刘光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位给刘劲,刘劲传位给刘睃。刘睃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继位,鲁国被废除。2年后,刘劲的庶子刘闵又被汉哀帝立为鲁王。王莽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鲁藩王族的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和割据益州的刘焉家族,就都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的东平刘氏、竟陵(今湖北钟祥)刘氏、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也都是余公的后裔。 5.彭祖公:赵敬肃王,贾太生 彭祖公是汉景帝的第六个儿子。公元前156年,彭祖公受封为广川王,4年后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彭祖公生养了很多儿子,记载的就有28个之多:王太子刘丹、尉文侯刘丙、封斯侯刘胡、榆丘侯刘受福、邯会侯刘仁、朝侯刘义、东城侯刘遗、阴城侯刘苍、邯平侯刘顺、武始侯刘昌、易安侯刘平、柏畅侯刘终、高安侯刘延年、漳北侯刘宽、南陵侯刘庆、安檀侯刘福、爰戚侯刘当、栗侯刘乐,列侯刘建、刘贺、刘佗、刘舟、刘周舍、刘起、刘侯道、刘屈釐、刘卓子、平干王刘偃等。彭祖公的长子刘丹被废为庶民,武始侯刘昌继承王位。刘昌生有6个儿子:王太子刘尊、邯沟侯刘偃、乐阳侯刘说、桑中侯刘广汉、张侯刘嵩以及王子刘高。刘尊因无子继位,赵王国一度绝传。汉宣帝又下诏封刘尊的弟弟刘高为赵王,刘高传子刘充,刘充传子刘隐。直到王莽篡汉,刘隐被贬,赵国灭亡。平干王刘偃家族,仅传国一代,到他的儿子刘元时,就因犯罪亡国。赵王宗族支系众多,人丁兴旺。这支刘氏皇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六朝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广平(今河北鸡泽)阴城刘氏一支,就是彭祖的后裔。阴城侯刘苍的后裔,有部分流传在今湖南、江西一带。 6.发公:长沙定王,唐太生 发公的生母唐姬。发公子女众多,见于史载的儿子就有16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外,其余15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他们是:安城侯刘苍居今江西安福县、宜春侯刘成居今江西宜春县、句容侯刘党居今江苏句容县、容陵侯刘福居今湖南攸县、路陵侯刘童居今河南南阳市、攸舆侯刘则居今河南南阳市、茶陵侯刘?居今湖南茶陵县、建成侯刘拾居今江西省高安县、安众侯刘丹居今河北怀来县、叶平侯刘喜居今叶县、夫夷侯刘义居今邵阳县、舂陵侯刘买居今湖南宁远县、都梁侯刘定居今湖南武冈县、洮阳侯刘狩居今广西全州县、众陵侯刘贤。后裔又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留居汉代长沙王国,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国江西、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刘姓的主体;北派则在西汉时期迁居南阳,后来宗族崛起,一跃而尊为东汉皇族帝系,其后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国各地。 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东汉王朝,为汉室延续了几百年的寿长。 7.端公:胶西于王,程太生 8.胜公:中山靖王,贾太生 [待后详述] 9.荣公:临江闵王,栗太生 10.彻公:汉武帝,王皇后生 汉武帝彻公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 广陵王刘思在隋唐形成的郡望广陵刘氏: 广陵王族的开基始祖刘胥,是汉武帝第四子,公元前117年被封为广陵王,在位64年,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 ,遂从长安分居今江苏扬州。 卒后谥为广陵厉王。生6子:太子刘霸、朝阳侯刘圣、平曲侯刘曾、列猎刘宝、南利侯刘昌、高密王刘弘。汉元帝封刘胥太子刘霸为广陵王,以奉刘胥之祀,此即广陵孝王。刘霸死后传位给他的儿子广陵共王刘意,刘意传给儿子广陵哀王刘护。公元前11年,汉成帝又封广陵孝王刘霸的儿子刘守为第二代第五任广陵王,即广陵靖王。刘守死后传位给儿子刘宏。广陵王族的另一支即高密王支系,其始祖是广陵厉王的小儿子刘弘,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受封。高密哀王刘弘在位8年去世,传位给儿子高密顷王刘章,刘章传位给儿子高密怀王刘宽,刘宽传位给儿子刘慎。 汉宗室广陵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河南一带。 其孙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的彭城刘氏大部份: 汉宣帝刘询生有5个儿子:刘奭、刘钦、刘宇、刘嚣、刘竟。其中,长子刘奭承继帝统、幺子刘竟封中山王后无子绝传,而淮阳宪王刘钦、东平思王刘宇和楚孝王刘嚣3大支系,则子孙绵延。楚孝王刘嚣子嗣众多:长子楚怀王刘文、次子广戚炀侯刘勋、第三子楚思王刘衍、……。其中广戚炀侯刘勋生广戚侯刘显,刘显生刘婴,即孺子婴,为西汉皇太子。楚孝王刘嚣传第二代楚王刘芳、三代楚王刘衍、四代楚王刘纾,至王莽国除。刘嚣曾孙刘般受封居巢侯,刘般子刘恺,东汉时官至司空太尉,执掌朝政,刘恺子刘茂,徙居彭城丛亭里,其后世居彭城,子孙繁茂,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做官,遂分居各地。 [西汉初,汉高祖邦公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11.越公:广川惠王,王太生 越公受封为广川王,建都信都(今河北省冀县),越公生7子:长子刘齐继承王位;其余是蒲领侯刘嘉,西熊侯刘明,枣强侯刘晏,毕梁侯刘婴,列侯刘则,沂陵侯刘喜。 刘齐传子刘去,刘齐的另几个儿子也封为列侯:甘井侯刘光,襄堤侯刘圣,东襄侯刘宽,乐信侯刘强,昌成侯刘元,历乡侯刘必,武陶侯刘朝,桃炀侯刘良。 刘去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刘文传子刘海阳,公元前50年,刘海阳流放房陵,广川国亡。15年后,汉平帝封刘文的弟弟襄堤侯的儿子刘榆为广德王,广川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但现在自称为刘越后裔的刘姓尚未有发现。 12.寄公:胶东康王,王太生 寄被立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今山东平度县),辖统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寄公生5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刘庆。刘寄死后,汉武帝封刘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封刘庆为六安王,管辖原衡山国故地;他的另3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侯。刘贤传子刘通平,刘通平生5子:长子刘音承继王位;次子刘强封柳泉侯;五子刘偃,封新利侯。刘音共生7子:长子刘授承嗣王位;次子昌乡侯刘宪;三子顺阳侯刘共;四子乐阳侯刘获;五子平城侯刘邑;六子密乡侯刘林;七子乐都侯刘?。刘授共生5子:长子刘殷嗣王位,次子陵石侯刘庆,三子临安刘闵,四子徐乡侯刘炔,五子堂乡侯刘恢。刘寄的少子刘庆封为六安王后,共传5代,刘庆传子刘禄、刘禄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光、刘光传子刘育。胶东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13.乘公:清河哀王,王太生 14.舜公:常山宪王,王太生 舜公立为常山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舜公生4子:刘棁、刘勃、刘平、刘商。常山王国仅传2代便告灭亡。汉武帝于是封刘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第四子刘商为泗水王。刘平传子刘偃,刘偃传子刘申,刘申传子刘雍,刘雍传子刘普,刘普传子刘杨,泗水王刘商传子刘安世,刘安世传弟刘贺,刘贺传子刘综,刘综传位给刘骏,刘骏传子刘靖。泗水王族是汉宗室中较弱的一支,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一带。 汉景帝分封十四子为王,并非仅仅是得到一个名义上的王位而已,实际上都是亲赴各地定居管理分封地。由此可见早在距今大约两千年以前,刘氏裔孙便已经有了那么多的聚居中心,所以他们繁衍发展,比其他姓氏和刘氏其他宗支发展都来得快速。其十四子中有六子形成七个大宗派: 1.长沙定王发公大宗:裔孙众多,形成南派为长沙派刘氏,北派为东汉皇族: 2.河间献王德公大宗:形成河间刘氏的大部份: 3.赵敬肃王彭祖公大宗:形成隋唐时期的一大郡望――广平刘氏: 4.鲁恭王余公大宗:形成隋唐时期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竟陵刘氏; 5.汉武帝彻公大宗:彻公又分为二大宗: 广陵王刘思在隋唐形成的郡望广陵刘氏 其孙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的彭城刘氏大部份 6.中山靖王胜公大宗:人数最多,形成今天的中山刘氏、客家刘氏。 胜公受封为中山王,建都卢奴(今河北省定县),胜公的儿子多达120余人,这是刘氏藩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胜公的120多个儿子,除长子刘昌承袭中山王位外,其余都被封为侯,其中名见《汉书》者有20个:广望节侯刘忠、将梁侯刘朝平、薪馆侯刘未央、陆城侯刘贞、薪处侯刘嘉、陆地侯刘义、临乐敦侯刘光、东野戴侯刘章、高平侯刘喜、广川侯刘颇、乘丘节侯刘将夜、高丘哀侯刘破胡、柳宿夷侯刘盖、戎丘侯刘让、樊舆节侯刘修、曲成侯刘万岁、安郭于侯刘传富、安险侯刘应、安道侯刘恢,澎侯刘屈釐。这些中山王族分支,大都传有后裔。因此,中山王一宗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汉代分支最多,族系最庞大的藩系。 胜公传子刘昌,刘昌传子刘昆侈,刘昆侈传子刘辅,刘辅传子刘福,刘福传子刘循。刘昆侈的儿子,除刘辅袭封为中山王外,还有2个儿子被封存列侯,即成献侯刘喜、宣处节侯刘章。第四代中山王刘辅的儿子,除中山王刘福外,还有利乡侯刘安。利乡孝侯刘安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国(刘国有两个弟弟:刘云客、刘广汉)。公元前19年,朝廷又封刘云客为广德王,刘云客传位给弟弟刘广汉。胜公开创的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当时20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中山王族的后裔,汉魏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也称中山刘氏。 中山刘氏枝属繁杂,爵位传袭下来的则有如下几支:广望侯刘忠传子刘中、刘中传子刘何齐、刘何齐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阁;临乐侯刘光传子刘建、刘建传子刘固、刘固传子刘万年、刘万年传刘广都;樊舆侯刘修传子刘过伦、刘过伦传子刘异众、刘异众传子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 中山靖王胜公的第五个儿子刘贞公元前127年封陆城侯(今涿州),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刘贞降为普通平民。三国时备公是贞公的第11代孙。备公生三子,嫡长子刘禅,继位称帝,刘禅8个儿子 后裔居住在洛阳一带,很大一部分在战乱中绝亡,另有一部分则南迁到江南地区。如今湖北监利的彭城郡古柏堂刘氏,就是以刘禅第四子刘谌为发派始祖。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备公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最为重要,今日东南闽粤及海外刘氏,十之六七是永公的后裔。永公的裔孙至晋唐时期迁移东南方,人口迅猛增长。至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其中有一位胜公、备公的后裔祥公,从河南光州固始逃难入闽,在闽古汀州宁化石壁定居,繁衍20代至开七公、21代广传公,广传公娶妻马、杨太,生十四子,房房人丁兴旺,便有了“后十四房”,便有了刘氏最庞大的宗支--广传公宗支,也是客家刘氏最庞大的宗支。 二、广传公的“后十四房” 广传公和他生的十四子,处在腥风血雨的宋末元初动荡变革时代。广传公原名刘并,生于南宋嘉定二年己巳岁[1209年],在明朝《万姓统谱》、《永乐大典》、清朝《四库全书》、现在编纂出版的《中华族谱集成》、《永乐大典方志辑轶》、《宋登科记考》等全国性典籍,宋朝《临汀志》、明朝、清朝《汀州府志》、《宁化县志》等地方史志,均如实记载了广传公[刘并]的光辉吏迹:侍继母以孝出名,端平二年进士出身,曾任瑞金县令等官职,因筑城建学,能声益著,以平洞寇功,改京秩,终奉议郎。 广传公娶妻马、杨氏,共生十四子、八十七孙为: 1.巨源公:[马太生]娶妻林 苏 冯 杨氏 生八子 2.巨湶公:[马太生]娶妻张 李 谢氏 生八子 3.巨汌公:[杨太生]娶妻马氏 生三子 4.巨渊公:[马太生]娶妻李 陈 杨 练 温氏 生八子 5.巨海公:[马太生]娶妻李 胡 罗 简 高 巫 方氏 生九子 6.巨浪公:[杨太生]娶妻李 曾 陈氏 生九子 7.巨波公:[杨太生]娶妻梁 万 陈 周氏 生四子 8.巨涟公:[马太生]娶妻颜 白 张 赖 李氏 生八子 9.巨江公:[马太生]娶妻许 巫氏 生七子 10.巨淮公:[马太生]娶妻吴氏 生五子 11.巨河公:[杨太生]娶妻颜 梁 邓 罗氏 生六子 12.巨汉公:[马太生]娶妻钟 黄 彭 古氏 生四子 13.巨浩公:[马太生]娶妻胡 邝氏 生六子 14.巨深公:[杨太生]娶妻钟氏 生二子 在许多有关客家刘氏著述的论文中,均承认以广传公十四子所形成的客家刘氏宗支是刘氏最庞大的宗支。据族谱记载广传公生十四子均做了官:五府道、三县令、一提学、一都运、一按察、二大夫、一提督。其传下孙辈约87名,曾孙360余名,苗裔遍全球。自1世祖源明公开始已传至广传公147世,到现在巳传至180世,省级单位有统计的如广东省约有200万人,湖南省约有180万人,全世界其裔孙己达千万之众。 朝代更换,社会动荡,广传公的十四房裔孙初始阶段处在宋、元、明三朝交替的一百年间。战争烽火连天,灾民四处逃命,广传公的裔孙就是在如此的悲惨社会里挣扎求生存求发展。宋末的混战、元朝的外族高压统治,广传公的裔孙在水深火热中艰难维系、发展壮大族群。在元朝,将人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人即是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广传公的裔孙便是最低等的南人,蒙古人甚而提出杀尽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南人,就没有人起来造蒙古人的反。为了生存、为了宗支的繁衍发展,广传公的裔孙同所有的南人一样,被迫只有选择逃荒、避难,颠沛流离,迁移再迁移。 广传公任职南宋中央政府奉议郎时,没有资料记载其夫人马、杨氏及所生十四子及众多裔孙,是否迁居首都杭州,从其十四子外迁出发地来说,他们原住在江西瑞金或福建的上杭。从族谱记载里可以发现他们迁移的出发点和路线是: 1.从瑞金出发迁到湖广地区,然后再迁贵州、广西、四川等省: 2.从瑞金出发经宁都、兴国、吉安,再迁湖南、云南、四川等省: 3.从瑞金迁往广东的粤北珠玑巷,再南迁到广东韶关,再南下到广州、惠州等地: 4.从瑞金迁往闽西,然后回迁粤东的梅州等地: 5.从瑞金直接南迁到广东粤东的兴宁: 6.从瑞金出发迁居赣南各县定居。 上列广传公裔孙的初始迁移路线,其特点是多路线、多批次、时间长。广传公的裔孙是真正的客家人,代代相继,迁移时间长达几百年。广传公的裔孙在迁移中永远牢记广传公的《示儿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 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毋忘亲命语 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 二七男儿共炽昌 广传公的宗支在迁移中壮大,人丁飞速增长,成为刘氏最庞大的宗支、旺族。广传公一个孙子、第六房巨浪公之长子高千公,从福建上杭迁居广东省五华县龙村赤岭下开基立业。此地荒山野岭,人烟稀少,高千公一住五代,无从商、无入仕,过着山民的穷困生活。下传到第六代千一郎、千二郎公又再外迁古揭阳县蓝田都八图乡[即现在的揭西县五经富镇]南门坑开基立业。迫于兵荒马乱,千一郎公之孙绵基公无奈之下,又回迁到深山野林的岸阳村。在岸阳村仅住到第四代,绵基公之曾孙逸衡公便大胆举家南迁到良田风门坳垦荒独居。此时己到明朝天启年间,逸衡公第四子国铨[能臣]公便于天启丁卯岁[1627年]出生在这低矮破漏的茅草房。 三、能臣公的“又十四房” 能臣公出生于贫困山民之家,兄弟排行属老四,最小。穷困之家的孩子,白天上山放牛,但他晚上手举松香火把自习母舅给他借来的书籍,天生聪慧的能臣公靠自学成才。他年刚一十八岁,风门坳“神童”声誉震动河婆六约。此时龙潭约蔡氏富翁久慕‘风门坳’低矮茅草房里的能臣公的才学,延聘他到岭下蔡氏《义贤斋》教书。能臣公自此走出大山,在龙潭大展鸿图,建家立业。 能臣公20岁时父亲病逝,他遵母训弃教书改业营生,26岁举家迁出大山风门坳,到龙潭约汤坝村安家立业,只因他诚实待人,勤劳致富,41岁时,却不料家遭贼破,公重新选址起龙围,按周易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的天人效应,建成客家人风貌的围屋六十四间。公营生有方,深得河婆六约众人赞许,他劝动河婆六约的黄约正,联合六约所有村寨乡民,共同抵御山贼,保卫家园,让所有六约民众安居乐业。他奉公守法,应交税款,不怕远隔二百里,如数送到潮州府,深得潮州府知府刘进忠尝识。刘进忠将“龙潭约一约之粮山埔田,面积为一十八山峰,东西四十里,南北七十里阔,全数行文转契”给能臣公。能臣公如鱼得水,奋力经营,成为河婆六约有名的富户。 能臣公娶妻王、廖太,生十四子、六十六孙: 1.芳春公:[王太生]娶妻李 陈氏 生五子 2.芳声公:[王太生]娶妻陈 张氏 生九子 3.芳世公:[王太生]娶妻蔡 苏氏 生五子 4.芳桂公:[王太生]娶妻杨 温氏 生四子 5.殿相公:[王太生]娶妻张氏 生三子 6.昌运公:[廖太生]娶妻李 李氏 生九子 7.芳远公:[王太生]娶妻张氏 生五子 8.际隆公:[廖太生]娶妻黄氏 生三子 9.芳名公:[廖太生]娶妻李 姜氏 生六子 10.芳槐公:[廖太生]娶妻萧氏 生五子 11.渐进公:[廖太生]娶妻张氏 生一子 12.大章公:[廖太生]娶妻谢氏 生四子 13.芳秋公:[廖太生]娶妻曾氏 生一子 14.芳范公:[廖太生]娶妻韩氏 生六子 能臣公卒于清康熙乙酉岁[1705年],享寿79岁。能臣公在遗嘱中谆谆教导十四子:“有天地而后万物赖以繁昌……未有不尊祖敬宗者也。”,他回忆平生,自己“克勤克俭。恪守先训”,不敢“偷闲学少年优游度日……”,劝告十四个儿子必须“苦磨奋志有为”。而能臣公十四个儿子,不负父母所望,均学有所成,取得贡生四个,监生六个,庠生四个。且遵父训:“念创业之艰难,思守成之不易,恪守勤俭,勿替奢肄……共敦式好,光大前业”。 能臣公开基在广东省揭西县龙潭镇,明、清朝时属南岭边陲,没有经受朝代更替严重战火耗损,更逢清朝康乾盛世,能臣公十四个儿子及一众裔孙谨遵祖训,在龙潭约大片河山上大施拳脚,创建辉煌家业,人丁兴旺,深得揭阳县县令李应凤赞许,他亲自为能臣公题匾:《诗礼传家》。自潮州府知府刘进忠将龙潭一约“粮山埔田”转契给能臣公后,能臣公续建大埔头、泉水塘村寨,及后其裔孙在龙潭约延续建起村寨四十多个,且不管村寨大小,均是能臣公裔孙所居住所开发,村寨相连,裔孙同宗共祖,同心协力,共创辉煌。但龙潭一约之地满足不了能臣公裔孙创业所需,他们从清朝开始就逐渐分批外迁,择地安家立业,至今在广东省海丰县、陆丰县、广西贺州、马来西亚等地都有能臣公裔孙的聚居点。经三百多年的繁衍发展,能臣公裔孙早己遍布世界各地,2011年编纂能臣公族谱时,录得裔孙己达七万多人。 汉景帝的“前十四房”占了汉朝刘氏十四大宗派的一半,广传公的“后十四房”经八百年的繁衍,裔孙己达千万之众,能臣公的“又十四房”经三百多年的繁衍发展,己达七万多人。“前十四房”、“后十四房”、“又十四房”的繁衍发展,只是刘氏裔孙迅猛繁衍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刘姓人口己达六千多万,是全国四大姓之一,相信刘氏宗支迅猛繁衍发展的奇迹必定不少,只是还没有发现或还没有公开。刘氏广大宗亲为了刘氏宗族繁荣昌盛,发扬光大,共同努力吧。 ---2014.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