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揭西在线网--揭西论坛社区,历史,旅游,特产,风土人情,谈婚论嫁,聊天交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1527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婆名称、名胜及其住民

[复制链接] qrcode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4-7-4 22:34
  • 签到天数: 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10:5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的揭西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河婆名称、名胜及其住民                              
                              作者:刘伯奎  来源:柔佛州河婆同乡会所编的《桑梓情缘
    转自河婆浮岗公园
       第一篇河婆名称之由来及其演进


       河婆在广东揭阳县中,旧称霖田都,从何时开始,废霖田都之名而以河婆之名代替霖田,此时此地实难找到答案。不过,民国开始(可能在北伐成功之后,须待查),揭阳县便划为五个行政区,河婆属於第五区,行政中心,早就设在这了。


        但谈起河婆,河婆之名是怎样来的?这又是一个无法找到确实的答案。根据老一辈人的传说:河婆是由一位姓何的老婆婆(通称何婆太)得名的。回想笔者在一九二九年回国,次年考进河婆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时,记得当时河中出版一本刊物,内中有一篇是榕树楼一位老前辈蔡绍歧先生撰写。蔡先生是当年河婆一位知名的专业矿务师,河婆全图就是他绘测的。他在那篇文章中,开头的第一句话便说:“河婆者,亚婆也,河婆中学者,亚婆姓之机关也”。照这样说来,河婆由一位姓何的老婆婆得名,在蔡先生看来是无可置疑的。


       再据乡民的传说,何婆太这位老人家,为人心地善良,慈祥待人,极受当时过路乡民的尊敬,和善可亲的一位卖茶水为生的老婆婆。她的档口设在南和市过桥的桥头边,凡陈屋楼、韩屋楼、军墩、员埔、连城、石肚等一带的乡民,来趁河婆圩(市集日期为一、四、七,即圩日)者,这里是他们必经驻足之地。日而久之,这位老婆婆的形影,便成了他们脑海中不可磨灭的人物。路上逢人问起,赶赴河婆市集的人,应口而出的代名词一何婆(如果何婆太果有其人,伊之生存年代可能在明初?一一说她是彭姓祖妣)。河婆之名,出之于此,或有可以相信的地方。但是,真确性是否如此?我觉得还有疑问。


       至於“何”字,後来为什麽写成“河”字?熟悉河婆圩地理形势和环境的便会明白。南和市的渡头处,恰好是横江溪和海丰溪(亦称上砂溪)交流点,绕过半个河婆市区的边缘,向象山麓的狮子口流出;同时“何”字与“河”字同音,故将“何”字写成水边的“河”字,这是自然而顺情顺理的事,不足为奇。再查阅《揭阳县志》中,有幅霖田都地图,地图上已有“河婆埠”之名。揭阳自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改邑为县治後,才有县志。明嘉靖廿四年(公元一五四五年),王凤出任揭阳县太守时,才第一次将县志增修,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起码在王凤增修县志时,这一幅霖田都图,己被置入於县志中。所以说:河婆之名,姑不论是否出於“何婆太”之名?而河婆这一个地理名词,在明朝中叶,或更早时期,已见之於地方志,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河婆之名,是出自何婆太,则何婆太为明初时人,也与史实吻合,也就是说:河婆之名,在明朝或者更早时期,已成为当地人民惯用之习语了。


        又据说:当时的河婆埠河婆,有一道南关城围绕,後於清顺治三年(公元一六四六年)九军首领刘公显与清兵对抗时被毁,从此河婆便没有南关城。到底南关城建於何时?史无记载,惟据张肯堂先生在《河婆风土志》一书中提到:南关城与刘侯有关,而刘侯又与刘能臣有关系,照这样说来,两刘都是明朝末年天启年间(公元—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的人,是否河婆经此一场大变乱之後,河婆才受人特别注目而声名大振?起而代替了霖田之名,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不过,从清初到嘉庆的几朝中,记载上仍以霖田与河婆之名并用,已是常见的事。至道光年起,迄于光绪,河婆设巡检,驻兵于此后  ,河婆之名较多见於霖田之名了。话再说回来,在《揭阳县志》中,我曾找遍有关于河婆历史文物的记载,但河婆向被县城人视为化外的边区,故其记载是少之又少;仅有一篇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是有关霖田祖庙,即三山国王庙的记载。这篇文字,出于元朝时一编修官刘希孟所写,题目为《明贶庙记》,在这篇文字中,仅提到霖田,而没有提到河婆之名。可见河婆之名,在有元一朝,尚未见,惟霖田之名,始于何时?更难查考。


       行文至此,我得到如下的结论是:


    1.河婆之名,出之於何氏婆婆(何婆太)似乎可信。


    2.河婆之名,在宋、元时代,尚未见之任何记载。


    3.河婆埠之名,在明朝已经出现,有县志为证,不容置疑。


    4.河婆之名,见於各种记载,是在清初,惟此时霖田之名,仍较为多见。


    5.至清道光年起,河婆设巡检後,河婆之名,在官方的记载中,常可以见到。


    6.民国开始後,霖田之名,便少听到和看到。


    第二篇河婆(霖田都)的地理环境及名胜


       河婆属於霖田都的一隅,旧称河婆埠。在揭邑中何时设九都分治,今已难查考,所谓九都者,即在城、鱼湖、桃山、地美、梅岗、蓝田、霖田、磐溪、官溪等部;它的位置,见於《县总图》,不拟重赘。


       河婆在揭邑中,位於最西的一面,东与磐溪都为邻,西至长潭子湖巅炉式百里嘉应州长乐界,西北与蓝田都共界,至猴子洞五十里丰顺界:西南至三山庙轮岭一百二十里长乐、海丰界。


       在揭阳县志里说到霖田都的山岳称:“在邑之西,土地山势与蓝田等奇峰最耸者,为揭阳山,在都之西北,形势苕峣,又名日独山,挺然杰出,层峦叠翠,越西南二十里,曰明山,折而南曰巾山,或(作“有的”解释)半落空天外,如介胄特立:或雄骏奔驰如骏马下坡,或万仞横列如复道行空,涧阻悬崖,赑(可作用力解释)难升,诚为通邑之峻险也。”


       县志中对此天险,又作按语:“蓝、霖二都,地当上游,距县治为远,诸山天堑,有穴可藏,有隘可据。径通九县,易聚易散,奸人依为萑苻(作盗贼聚居之地解释),至有百十深匿,官军日夜穷搜,而莫知所者。有明中叶以来,二百余年,伏莽时疲于奔命,顺治三年,九军贼刘公显等(编者按:此为反清覆明的一股组织,)倡乱,即其地也(见县志70页)。


    甲 山川与名胜




       再谈及霖田都内之名山大川和名胜,县志说:


    (一)独山   距城西一百四十里,高约六百五十丈,周围三十里,南溪源经其下。


    (二)银山   距城一百五十里,高约七百丈,周围四十里。山麓有明贶庙(此庙宇实建於庙山之麓),半山天竺岩,有石穴,相传有三神人出现。


    (三) 巾山  距城西一百五十里,状如巾,故名。高约七百丈,周围三十里。憨崖陡壁,有径通长乐,曰七成径(俗称七斜径),盗贼    出没之所,盖南隘也。


    (四)庙山山顶有石岩,内镌巾子山,白云岩三山国王数大字。相传隋时有三神人显化,因立庙以祀。宋艺祖(即宋太祖赵匡胤时,敕封三山国王,加赐额曰:广灵三山国王。


    提到三山国王庙,凡是在家乡长大,不论是老男少女,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纵使他没有亲历其境。也必看大庙爷的替身。因为在家乡。每年正月份这一个月内,大庙爷的替身一指挥使和木坑爷,分别出巡河婆六约的乡村,在这,我想和读者谈谈的,是关於大庙爷的传说。这不是三山国王的真正历史,因为“大庙”在史籍文献上,找不到它的记载,即揭阳县志中,虽有提及,也祗是民间一种传说记载而已。所以这里所写的,报导的,也是属于民间道听途说的东西,尽管传说中把大庙爷描绘成栩栩如生,美妙动听,其实是否是如此?祗是代代相传,以假传真,真真假假,毕竟成为河婆人一篇美丽的掌故(其实所有的神庙、教堂、何尝不是如此,先构造一个型像,然后使之人格化,再画蛇添足,制造许许多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使之神化,在人们的心目中奠下基础,日夕成为他们的谈话中心,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使人一种“信不信由你”的感受。)


       河婆三山国王庙,俗称“大庙”。正确的名称是“霖田祖庙”或“霖田古庙”。坐镇大庙的三尊主神,即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这是以河婆三座名山来命名的。三王爷代表独山,独山座北属水,所以三王爷黑脸;二王爷代表巾山(俗称银山),巾山座南属火,所以二王爷红脸;大王爷代表明山(其实是庙山),明山座西属金,所以大王爷白脸;又因为大王爷是教书先生,少运动,一表白面书生样子(见附图)。


       (这张照片,摄自雪兰莪增江霖田古庙。此三尊塑像,虽不及家乡霖田古庙中之造像高大、威严、逼真,但仍不失其尊严。因河婆大庙中各种大小神庙,均被毁殆尽,只好将此替代,以见其一般。七八年四月廿四日)。今天我们河联的会章,即采用三山六约为图案,其用意便是团结河婆人。


       又据传:大庙面目壮丽堂皇,得力于宋代枫宸乡三位善士施主的扩建。这三位施主是刘崇德、崇盛、崇义三弟兄(编者按:枫树寮刘,以启佑公为开基祖,时间距今约五百年,这是明弘佑年间的事。但传说中的刘崇德兄弟是宋代人,相隔多了三四百年。查河婆各姓迁入河婆定居,最早在元朝,显然与事实有出入,姑且录之,存而不论罢了)。有一日,他三位弟兄在庙角河边竹园唇装虾,忽遇一位书生,自言是捕虾能手,将虾笼丢入溪中,翌晨果得鱼虾满笼,日久而成为巨富。後查知这位化身的书生,原是三山神,为感恩报德,将大庙坐西向东的庙堂,扩建改为座北向南(旧庙址在现在庙之上方)。为什么大庙的庙祝,历年来都是枫树寮人?且世代相传,从无更换,其由来即在此。


        此外,在《揭阳县志》中杂记栏,有一段关於张法青与三山神斗法的记载。兹将原文照录下来,以免失真。文日:


       “宋一张法星,霖田人,巫师也。有道术为人祈禳,人酬以米粟,恒拾苇席作舟载归。一日过三山,被三山国王神遣风覆之。法星怒归,语其妻日:吾当力与国王斗。汝勿举哀,吾七日後复归也。言讫而逝。数日後忽见一女子以米数粒置法星口中,化为虫,妻见之大哭,空中闻法星谓之日:吾今不复还矣,当一铁嵌棺首,置于国王庙前之潭也。妻从之,水暴涨棺浮而挈崩其墙。三山神乃让居座左,乡人有像合祀之”(见县志四七六页)。


        最后我欲一提的,关于大庙的建筑物,俾慕其名而未遑身历其地的读者们知道一下,增进你们对于家乡深一层概念。兹摘录张肯堂先生编著之《河婆风土志》中一段原文如下:


      “大庙是一座三进建筑,庙宇宏大,殿舍巍峨,富丽堂皇,整楝雕梁,极尽豪华之能事。因庙比河婆任何神庙为大,故人多称为大庙,而不称霖田祖庙。他建在大庙山下,庙角村之东北面,座北向南。正门镌着“三山祖庙”四个大金字,字力雄劲,铁画银钩,不可一世。大门外竖立二丈望旗石,下面一片田畴,陆丰溪横贯自成一局。大门内守卫将军,驻守左右两侧,旁塑二匹大白马,高约一丈,威严奇伟,不可卒视。过前殿为一大天井,置一化宝炉。两厢有神像为驻生娘,月老神等。中殿置神几,两侧有神钟暮鼓,左侧还有一签诗房,售卖神坛用品。神几背两旁,左右分站着三位金刚神,职司马官、下马官、文官、武官、厨官、斗印官共六官,分掌职务。六官之后,又有长几。正殿上即三山国王像(可能不是塑像,而是雕像。因相传此三尊雕像所用之木头,是取自良田,所以有一说谓三山国王是在良田出世。每年正月十九日,大庙爷必到良田巡幸。编者按语)。梁间一横额写“护国公王”。三王爷居中位,大王、二王分居左右(据说三王爷法力最大,骁勇善战,立功至伟,故朝廷封赐正位)。左右两侧近墙壁处,有十八罗汉塑像,形状各殊。後壁两厢,有千顺风耳两神像。全庙共五十九尊神像。栋梁间挂满历代神信善士的沐恩牌匾。英姿爽朗,或庄严魁伟,令人敬畏。


       后殿为王爷奶闺房,并有神像,如是全庙共有神像六十尊”云云。


       因为河婆民间关于大庙之传说很多,虽然洛阳纸贵,然流传很广,因限于篇幅,亦无法一一将它叙述。不过,有一点值得再提的。一九三0年,编者正在河中读书时,揭阳县长谢鹤年,亦慕名一游大庙胜地,并在庙中题上一绝,诗曰:神明护国有先知,坐镇三山享岁时;显圣霖田传异事,官民求佑总相宜。由此可知,大庙不但是民间精神上的寄托处,即官方也深深的了解神明维系国家社会的安宁,有着信赖的因素。今日的马来西亚***,在宪法上对各民族有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其用心亦无非在此。


       (五)仙径山 距城西北一百四十里,脉连三山,形如覆盆。相传有仙过此,故名。山南有巨石,卓立如屏,色黑则齎,明则雨,乡人以卜阴晴。   


       又山径洞其实仅容人行。行数十步,空洞宽敞,有泉流其下,好事者燃炬而入,见石上悬衣,摸之即成灰;有拾得铜锡诸器者,或曰古避世地也。


    (六)龙礤山距城西五十里,势甚耸拔,高约六十丈周围六十里,虽盛暑凉气袭人。


    (七)马尾碟山   距城西七十里,奇峰插天,顶飞泉下注,击撞石硿,白露弥天,状似马尾,故名。


    (八)龙潭硿  有上下两个龙潭,通常所说”打龙潭求雨”  是指下龙潭而言,潭距城西一百里,四面诸山环合,陡拔插天,积水如镜,深不可测,中有石,广修二丈余,俗呼龙床,虽盛暑至此,寒冽袭人,遇旱暵祈祷辄应。  


       据传说,在明天时候,井田乡有一位叫做雷声环其人。他是一位道教中人,平时作法替人医病或驱逐鬼邪。有一夜,忽梦见有位仙人送他天书一本,醒来,不见天书,后在龙潭硿的悬崖上找到。自他得到天书之援后,每逢求雨,都由他主持.他于宣读祝文後,总是“有求必应,再求再应”的灵验(河婆各乡流行一句歇后语,每涉及谈到事情的准确则说:真有打龙潭那麽准确吗?可见打龙潭求雨有其事,且被认为相当的准确)。後来,有一次因久旱求雨,正当大雨倾盆而下之际,他的妹妹在溪边洗衣,洪水激荡而来,不及奔走,为山洪冲走,溺毙于水中。雷声环悲痛至极,即将天书焚烧。嗣后虽有求雨之举,然应验很少,但间中也有一二次应验,故附近乡民,于久旱之日,仍有这种迷信之举,确是劳民伤财之事。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乡民一种集体的户外远足旅行,籍此联络乡民感情,为乡民年青辈一种健康活动,亦未为不是善举。(注:明朝嘉靖年间,井田已是刘家天下,为何有雷姓人家?这有二种可能:一为此时的井田乡,仍有杂姓人家居住;一为外来的过客,偶然住上三年两载,又不知去向了。)


    (九)湖口溪 距城六十里,发源崎山龙礤诸山,会于斗龙潭入南溪。


    (十)界石   东潮西惠以石为界。石甚灵异。唐吏部韩愈守潮日,为文祭曰:惟封部之内,山川之神,克庥于人,官则置立室宇,备其服器,奠飨。以时淫雨,既齐蚕谷以成,织妇耕男,忻忻衍衍是神庥于人。以时淫雨,既齐蚕谷以成,敢不明受其赐,仅选良月吉日,齐齐以祀神,其鉴之。


    (十一)张陆渡


       在尖山下,相传宋太傅张世杰,丞相陆秀夫,师经於此中有井号宋帝井,翁然仰出,清澈可鉴毛发,至今乡民犹牲醴往祀之。


    (十二)天竺岩   康熙二十年,有僧人海音同山主生员韩日唯、陈圣时,同修佛像,并建观音阁一栋於岩後。相传天竺岩,又名青竺庵,其庵顶屋盖,有一块天然大石覆盖,石旁有一“出米孔”。凡前往该庵谟拜之乡民,不论人数多少。米孔流出之米,足够谟拜者饱食。後庵住僧人,心怀不轨,将米孔弄大,企图获得更多的米粮,以饱私囊,此举弄巧反拙,竟将米孔阻塞,从此再不见有米粮流出了。编者在年少时,曾数度慕名与友人前往共游,米孔之遗迹尚存。是否为乡民後僧人之虚构?蓄意抬高天竺岩名胜之声价,与虚玄故事,籍以吸引香客,斯时因编者年轻,且无好奇心,所以未爬上石壁,一睹其真像,祗是人云亦云罢了。亦有更甚其词者,谓当年天竺岩米孔未阻塞时,每年在陆丰长河排附近,必有数只运米船沉没,此米即被神明运来天竺岩者;後米孔阻塞,沉船事件,也无所闻了。就以造一说加以推测,假假真真,都是好事者编出来的故事,是无疑的了。


    (十三)广德庵筑於老虎岽,面朝河婆圩。据主持该庵的顺提师言:此庵之庵名,是皇帝所封赐的。到底是那一位皇帝?则说不出口。


        该庵之风景相当优美,四周大树密集,从远处望来,屋宇隐约可见。大有“绿林深处有人家”之感。庵之右下方,有一石洞,深不可测。同时,在张屋坑山腰处,亦有一石洞,可以直通老虎岽,在庵之附近穿出。洞中非常黑暗,且阴凉袭人。如非胆大之青年,不敢前往一试。


       庵中正堂两侧.陈列十八罗汉,栩栩如生,因地近河婆圩场,而且老虎岽山下,稻田处处,炊烟袅袅,假日前往观光的游客和善男信女前来膜拜的,络绎不绝于道。


    (十四)   河婆古塔,在整个河婆地区来说,它算得上建筑得最好,最壮观,外型最完整壮丽的独一无二的一座七级浮屠,列为河婆之最,据说这座古塔为一些麻疯病者占用,游人畏惧不敢近前,故未亲登塔上,畅目远眺,引以为憾。


       查这座古塔,建於清嘉庆乙丑年,公元一八O五年。有关这塔的历史,揭阳县志固无记载,民国著述亦少涉及,只有《河婆风土志》一书中有它的记载。现摘该书的一段文字说:“河婆古塔,在横江河下游之浮岗山(俗称鹁鸪山)附近。一片田畴,为洪水冲毁,尽成沙坝,荒芜不堪:近地居民,多种竹林防水灾,四周绿竹婆娑,山光水影,风景奇佳,人皆称之为塔下坝。……塔高七层,听说是建造揭阳城北门黄岐山塔的工程师所建。揭塔先建,后筑河塔。迄今已约三百年(年代误)。相传此塔以黄糖、鸡蛋白和石灰混合火砖砌成。塔门向北,逆北坑溪水:塔内有旋转石阶,可登顶,但石阶没有扶手。每层塔楼,铺上石块板,上置有石桌一张,石椅四张,供人坐息。每一层楼有塔门,环塔有回廊,回廊有栏杆,可供游人远眺:坚固美观,堂皇华丽,塔门书:“清流砥柱”。门的上面有“千秋鉴”三大字:塔尖有一葫芦顶.民国前为雷电击毁。清代丁大人(丁日昌.广东丰顺人)来河办案,以此塔窝藏匪盗.放火焚烧,并未损坏,石级仍可通往塔顶。民初至民国三十年间,已为麻风病患者占住。且自杀者常在此跳塔。“故以後很少游人去玩了”。


    (十五)河婆中学   这是河婆六约内唯一的一间初级中学(抗战胜利后增办高中部),也是全体河婆人的文化财产,以河婆义学会为其骨干,是义学会的替身。


    回   溯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河婆有远见人士,包括一些读书人,及各乡绅蓍,决定以义学会为中心,定下百年目标,要兴建这间符合现代教育方针的初级中学;建筑费与经常费方面,除由各乡各姓大力认捐外,也发动向南洋河婆乡亲募捐:一呼百应,以马头乡富商黄炳南先生为首,乐捐黄炳南大礼堂之建筑费壹万大元。水到渠成,遂于民国十七年,鸠工兴建,校址选定在象山之麓。


        这座现代校舍,包括三个部分:(一)教室与宿舍,(二)大礼堂。(三)厨房与膳厅,教室与宿舍:是两座两层长方形大楼,正中用天桥连接,远望成工字形图案,故称工字大楼。天桥下悬钟,为员生每日发出作息的讯号。后座大楼的楼上是八间学生宿舍;楼下有一间理化室,教职员辩公室和康乐室;前座大楼的楼下是四间大教室,楼上有间图书馆,内分藏书库与阅览室,一间储藏室,此外是音乐室和教师们的宿舍。


       大礼堂:是在工字大楼的下方,定名曰黄炳南礼堂,是南洋勿里洞经营采锡矿致富的黄炳南独资兴建的。四边墙基已筑好,屋盖在兴建中,河中突遭不测,受恶徒破坏而工程停顿.编者于民国二十六年回校服务,尚未续建,呈一片荒凉景象。


    厨房与膳厅:建筑在校舍右翼的下端,有一条雨盖通道与工字大楼紧接。校门在其侧边。膳厅颇大,可容一百多人用膳。


       校舍的周围,有一道高达丈余的灰墙。为学生安全及专心学业,不受干扰而建造的。故在校门侧悬着一块木牌,写上“学校重地,闲人免进”,还有私塾学堂的风貌,但不知于何时便不见了。


    学校环境:面朝辽阔的田野,远处是陈屋楼寨,右面是南福田乡,背肩象山;离校舍不远的右方,为受保护的一块树林,左透是宫墩碗窑,景致幽胜,空气清新,是读书人的好去处。


    附注:图书馆(即万人图书馆),按原来的计划是设在大礼堂的楼上。因大礼堂久已不能完成,在抗日战争结束後,独建此座单独的图书馆,以供日益增加的学子们阅览之用。


        校门前有一条行人通道,直达河婆市场,每逢一、四、七墟期,赶赴市集的乡民,络绎于道,平日只有附近人家朝夕可见。


       河中于民国十九年春季开始招生,当时只有初中一年级新生两班,约九十人,附小两班,即五年级与六年级各一班,约八十人。读书风气良好,尊师重道,河中所标榜的精神。首任校长是张道,五华人,广东高等师范毕业生,年纪五十左右,有一派教育家的风度。教师祗有蔡振猷和张圆(张为附小教师)两位先生是河婆人,其馀多数是五华人。华文老师,是五华安流颇负文才的才子一温佩根师(後出任安流中学校长)。


        一年的时间很容易的过去,学校在十二月将结束的前夕,曾举办一个盛大的游艺晚会,情况非常热烈,吸引水泄不通的观众,前来观赏我们自制的节目,并获得空前好评。却没有想到,曲终人散后,河中竟遇不测,于次日下午被恶徒洗劫一空,只有(不值钱的图书),遗留散落在两座大楼的走廊上,令人触目惊心,不忍一睹。正常欣欣向荣的河中,竟遭此浩劫而宣告解体,导致多年姓界间的公开斗争,这是很不幸的一埸惨剧。


       事变发生后的次年,一班热心的重教人士,不愿见莘莘学子中途失学,勉为其难之下,负起重担,假借下湖填坝蔡氏登庭公祠复课。但到底这是不是一间学店,经常费问题,师资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于第一学期结束时,校董部宣布无能为力,促同学们自动转学,有的到揭阳县城去,有的到汕头,有的因此失学了。回想起来,真是痛心疾首的事!


       编者后于民国二十六年冬,因对日战争爆发,自上海回到家乡,即受聘回母校河中服务。事情虽隔四十年,好像还是昨天发生的事!附後两张毕业证片,以留永远纪念。


    乙、六约乡村之住民




       河婆是由六约二百多个乡村组成的整体。所谓六约,它是:员埔约,象门约,狮头约,马路约,南山约,龙潭约等。在六约中,每约有多寡乡村不一,更非单一姓氏的地缘组织,不过,某一约中有一二个姓氏的人口,特别占多数,这是很寻常的事,现分别将六约乡村名称列後,注明聚居的姓氏,俾出生於南洋的同乡子女们,知道他们的祖籍,属於那一约那一乡和那里(参阅河婆各姓氏分布图)的人?


    (一)员埔约


    黄姓乡村:黄泥吻、新塘埔、应隆市、连城、员埔、坪上、乌山肚,碑下、杨梅坪、龙坑。


    张姓乡村:潭角、新月楼、上涵、下涵、杨梅滩、夹石、樟树下,石肚圩。


    蔡姓乡村:下坑、新寮、龙子寮、坑下、油草吻、榕树寮、尖田尾、神前,自沙洋、长江楼。


    贝姓乡村:曲湖、龙西。


    韩姓乡村:下马石。


    (二)象门约


    张姓乡村:北坑、西坑、老蟹钳、苦竹排、黄竹沥,岭皮头、厚埔,宫子岭.下滩、湖洋、庙垅、苏屋楼、铜锣园、张家围、溪角,力子围:


    刘姓乡村:大庙、何皮塘、樟树坑、细山下、新寨、山下楼、枫树寮、和福寮、军田洋、坑背寮。


    陈姓乡村:南和市、坎下楼、陈屋楼。


    韩姓乡村:韩屋楼、军墩、祠堂埔、回澜寨、象山围。


    吴姓乡村:庙角、欣塘角。


    蔡姓乡村:九斗、客潭、下湖坝。


    吕姓乡村:埔尾。


    洪姓乡村:洪屋楼。


    杂姓乡村:三家、河婆圩。


    (三)狮头约


    张姓乡村:萧屋楼、巫石坑、十三乡、剃下寨、湖田坝、交虎潭、水班头、转水宫、老虎石、吉庆楼、田心、横江圩、淘金坑、高湖、高寮、博背、社艮背、硿口、排子等乡,因筑横江水库,人口他迁,寨场已被水淹没。


    刘姓乡村:横枝塘、上楼、上岭、塘背沥、梅子角、仓下、岭下、大坪、叶锡坑、粗坑、坪子、路下、墩下、河輋、中心村、桐树坪、岸洋、田背园、横塘、南福田。


    蔡姓乡村:东心埔、汤埔。


    陈姓乡村:河輋水、长滩。


    李姓乡村:赤寮、大园、风吹寮、大岭埔、崁头、癞哥渡、井尾、山头、鱼梁、乌泥坑、庵前、庵後、大寮、鸭窟。


    温姓乡村:后埔、马路。


    (四)马路约
    (五)南山约
    邓姓乡村:南山寨、龙西窟、南山圩。


    杨姓乡村:上寮寨、官西寨、冰坎寨、道南圩、新寮、坝大、埔子寨、樟洲坝、岭下、未铺、松柏园、陂阳。


    陈姓乡村:金星楼,榕树楼,榕树墩,敛坑、石船、分水、西湖俱、军营铺。


    李姓乡村:干草湖、甘坑、龙跃坑、塘背岭、鸡麻斗、溪头洋、坝河坑、白虎岭、灰寨墟、新图寨、新宫林、老宫林、龙路径、大园、新埔、吴屋田、鲤鱼窟、下輋、卓仔、溪背圩、高龙、轿子、潭唇、輋黄、墩下、柯树下、龙湖。


    刘姓乡村:田心、李屋寨。


    温姓乡村:后埔寨。


    (六)龙谭约
    刘姓乡村:秤钩潭、条河肚、官山、井田、骑龙圈、埔江山、半埔围、泉水塘、麻竹园、大埔头、江屋寨、龙潭圩、陂尾楼、南福田、石碣到、刘晋存、早禾坑、鸭麻寨、邓公坪、乌石楼、横塘、田背园、高輋、归善、倥子肚。


    蔡姓乡村:高田、大成岭、大珑、沙黎珑、长江岭、河南輋、灰寨、墩子、石头山、田心、东坑、井下楼、陂洋、汤坝、埔下楼、仓下楼、陂角楼、岭下、杨屋楼、陂子坪、埔子、坑尾。


    陈姓乡村:分水。


    丘姓乡村:谢洞。


    以上举例六约中的乡村,必有遗漏不周全的地方,同时,某一乡村是否属于这一个姓氏或是多姓杂居的?也会有错误。编者远离家乡太久,在记忆上难免有此错误和遗漏,统请乡亲们多多见谅,并请将错误随时指正,则幸甚之至


    第三篇各姓迁入河婆之史的探溯及其分布


                                                                                                                   
    甲导言  
          从姓氏看,现在河婆(揭西县)整个地区的居民,有其族谱可据的,计有:庄、温、彭、吴、张、蔡、刘、李、贝、韩、黄和邓等十二姓(笔者手上现有资料)。其他还找不到其族谱可查的有:陈、杨,及洪、吕、巫等姓。如以人口论、张、蔡、刘、黄、李、杨、邓等的几姓人口为最多。他们之迁入河婆定居,不但时间上先后不一,居住的领域各据一方,即领域内地质肥庶与贫瘠也不相同。根据各姓族谱的记载,他们迁入河婆,在时间上归纳一下,多数是在明朝中叶左右,有少数是在清初,最早的是在元末,不过,有一共同点,迁入河婆的姓氏,都是因元兵南下,为避难而迁入福建,而且多数居住於福建宁化县属之各地,石壁村好像是他们的大本营,然後才辗转迁来河婆。话说回来,我们如作更深一层去研究和分析,会很自然的产生下列的几点疑问:1.河婆地区(霖田都)在上述各姓人马,还未迁入河婆之前,这里先有些什麽姓氏的人居住?2.到了明朝,上述各姓氏开始迁来河婆时,这些原住居民.跑到那里去了?3.宋末至明初,中间经过有元一代,河婆一带,是否还是荒芜未经开发的地区?所以当上述各姓人马,迁入河婆之时,才有容身用武之地?4.照揭阳县志的记载看,揭阳地区最迟在唐宋时已经开发,所以宋徽宗在宣和三年,才把揭阳由邑改为县治,霖田之名,在文献中已有之(元朝刘希孟的文章《明贶庙记》提到)。现在姑不论当时霖田地方繁庶与否?起码已有居民.那是肯定的事实。不然,元朝编修官刘希孟不会长途跋涉,凭空写出这篇明贶庙记。这就是说,在当时大庙附近。是有居民了。可能三家、埔尾、洪屋楼、陶屋寨都已建寨了,不然,怎会在大庙地方,孤单单地起一座庙宇,人力与物力,都需要仰给附近的居民;供奉香烟,也需要人民。因为神庙到底是神明产物,总不会三山国王本身大显神力,点指成庙吧?5、上述各点,现在都是历史的悬案,不是如今有人能够马上解答的问题.除非经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一番调查研究后,才有真正的答案告诉我们,否则或道听途说都是子虚之谈,不足为信。     现在河婆各姓族谱都有记载,加以整理,对照和分析,将各姓迁入河婆的时间和等次,以及最初他们抵达的乡村,和他们的系脉,列表如下,使读者们先有一种概念,然后,再详细阅本文各段的说明,才有深刻的印象。       其次,在同一姓氏中,因为系列不同,辈行(注:一般的族谱,把辈行写为“辈序”或“辈叙”。其实排列辈分行次,有一专用名词叫“辈行”即俗称前辈後辈的意思)各异。为使读者明白自己辈行的世代,有必要将各姓能搜集到的辈行原文附上,这样不独可以了解自己现在的世代,“使百千万世之後裔,知其亲疏,序其昭穆,无致网络散失,庶亲其亲,长其长,上不坠贻谋之家声,下可绵延子孙之世泽也,岂不美哉”!同时这可以将之和其他各姓氏的世代作一比较知道各姓迁入河婆后到现在,到底有多少世代?大约有多少年?不过,以辈行多少计算迁入河婆的时间,只是一个大概而已,不是一个标准的数字。原因人口的增长率,过去数十年和现在的增长率,大大的不同。过去我们以三十年为一世,如今每一世相隔,可能缩短为二十年了。


    各姓迁入河婆的年代与等第表
    姓氏
    到达乡村与系别
    从何处迁来?
    朝代与纪元
    距今约若干年
    等次
    庄氏
    (1)上砂庄(2)石碑牌庄
    福建而江西赣洲潮州而揭阳
    宋末清乾隆年间
    约七百年约二百年
    l
    温氏
    马骆
    福建而上杭而潮州到揭阳
    明初
    约六百年前约六百年前
    2
    彭氏
    五云洞
    赓柬五华
    明初
    约六百年
    3
    吴氏
    (1)欣堂阁(2)庙角
    广东大埔由欣堂阁分出
    明成化年间康熙年间
    五百年前三百年左右
    4
    张氏
    厚埔寨
    由潮州揭阳
    明成化七年
    五百多年前
    5
    蔡氏
    尖尾田
    福建汀洲到梅洲
    明成化十三年
    五百年
    6
    刘氏
    (1)枫树寨:2)大埔头
    福建上坑而五摹正顶江西瑞金而五革下坝至揭防
    明成化年同明嘉靖年间
    五百年前约四百六十左右
    7
    李氏
    (1)灰寨(2)龙跃坑
    福建宁化而霖田都新径寨揭阳赤岗山
    明成化二年间清初
    五百多年前三百年左右
    8
    贝氏
    曲湖
    福建宁化而丰顺
    明嘉靖年间
    约四百廿多年左右
    9
    韩氏
    宫墩
    广东平远
    明中叶武宗前後
    约四百多年
    10
    黄氏
    (1)坪上(2)马头(3)下埔
    福建宰化而粤之涝坑福建宁化而广东饶平江西瑞金而长乐至陆丰下硿
    明万历年间明天启年间明洪武十四年
    三百多年前三百五十年左右六百年
    11
    杨氏
    (1)坡洋乡(2)大塘乡(3)上寮寨(4)新寮乡(5)凤湖
    原籍梅县原籍惠洲来自丰顺树头洋来自丰顺水头洋大埔白侯乡
    明嘉靖至天启年间明末清初之间
    六百年约三百多年
    12
    邓氏
    南山寨
    来自广东丰顺
    明嘉靖年间
    约四百多年
    13

               乙、各姓迁入时间探溯 及其分布                                                                                                                                                               

    (一)张姓     相传河婆张姓之太始祖是在苏州府羽宁村居住。历七世孙登麟公,始由苏州南迁至潮州(宋理宗十三年,公元一二三八年)。后登麟公之六世孙乔公,复迁居於揭邑北门郛林围。至乔公之子善德公,乃定居於河婆厚埔乡。    查善德公是明朝英宗正统九年(一四四四年)八月,生於揭邑北门郭林围伍铺巷,明成化七年(公元一四七一年).善德公之所以迁居河婆,见於《河婆风土志》四三面:黄清公之弟(即善德公於十八岁时,入赘为婿之岳家).因往河源开垦,逼善德同行,善德以母亲年老,无人奉养为由,竟触怒黄公,被逐出家门,家中只剩下米粮三斤,十分狼狈,才迁居霖田都厚埔乡。由於上述,河婆张姓之所以尊乔公为开基始祖,它的由来在此。以乔公年代计算,乔公是明朝永乐年间至正统年间的人,故张姓迁入河婆,大约是五百多年前的事。嗣后张姓子孙,以厚埔为根据地,渐渐向外发展,拓建以下几个村庄:下滩寨—是西泉公创建之新寨,时间约在公元一五零零年前後。吉庆楼一建立於吉山公祠的所在地,时间是公元一八五一年的事。    溪角寨一是济襄公创建的,时间约在公元一八二八年。    北坑寨一是树庵公、圣瑞公兄弟创建的,时间是在清初。        张姓厚埔系从乔公开始,传下至今,其最小辈行为“世”字。辈行之原文是:
    燕翼贻谋远    显谟承列长
    文经儒士重    武纬壮猷光
    世德青钱守    家声金鉴扬
    千秋隆大业    万载庆荣昌
        河婆张姓之来源有两系:一系来自苏州而迁至潮州,再迁至揭阳,最后由揭阳迁来  河婆,这是张氏乔公的一系;另一系来自福建,迁至兴宁,而五华至河婆石肚樟树下定居者,此为张氏睦公的一系,惟石肚这系,其渊源系脉,很不清楚,无法详细加以说明。正如张兄肯堂所说:因无资料可以证实,最好让石肚乡的张姓前辈,自己去求之证明罢了。兹录下他们的辈行以下,以供参考:
    必朝大其功    德胜自有隆
    孝敬原和顺    仁耀定祖宗
    一世传千子    清臣显文章
    荣华家富贵    捷发礼仪昌
    (二)河婆刘姓,因居住的地区不同,一集中於龙潭方面,一集中於河婆墟的近郊军田洋一带;同时迁来先后的时间与系脉也不同。故常有大刘与小刘之别。这是以人口多寡,被外姓人士所冠上的名称。所谓大刘是龙潭方面的刘,小刘是代表河婆圩近郊枫树寮(枫宸乡)的刘。不过,都是奉开七公为上祖。现分别说明其迁入河婆的时间与系脉如下:
        1、龙潭刘一源出于开七公。开七公生于福建宁化县,宋宁宗嘉定年间(一二一零年至一二二四年).官授潮州都统(总兵),率兵来兴宁剿匪,结果在行营中逝世,葬于兴宁岗背村。生一子名广传,广传生十四子,以巨字为首,即(巨)源、泉、渊、海、浪、波、涟、江、淮、河、汉、浩、深等十四人。广传公是一个读书人。宋瑞平二年退士,官授江西瑞金县知事。他立下家训,其训词很有深远的意义,要他的子孙立志向外拓展,但是不可忘祖,要时时记住祖宗的恩典。其训词是: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皇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这里所说的龙潭刘,就是广传公第七子巨浪公的子孙。    根据刘氏源流的记载:开七公后裔九世孙十一郎时,自长乐(五华)下坝,移居到揭阳南门坑等处立业。后来龙潭方面的刘,就是这一系的子孙,故尊千一郎为始祖。   至於龙潭刘,又分为两派:一派是陂尾楼派,他们属于诏广公的子孙;一脉是大埔头派,这是能臣公子的子孙。如果要列出这一脉的系统,应该是:千一郎→万七郎(二世)→念三郎→大三郎→小一郎(即倚峰公)→小二郎→小三郎→小四郎小五郎等为五世;小五郎8226即昆峰公。他生四子:他们是士汉、士时、士立、士明等为六世;士明又生三子:即养初、钦锡、诏广为七世。陂尾楼这一脉,就是诏广的子孙;大埔头玉竹园、泉水塘、井田等乡就是小一郎倚峰公→生逸卫→生能臣,这一脉的裔孙。至於菜子园,便是小三郎泉公的予孙。故龙潭刘氏有共四世分五世之称。现在让我再谈谈这一脉迁入河婆的年代:刘氏三世祖,即念三郎绵基公,他是明朝成化至嘉靖年间的人,享寿积闰为百岁老人,他葬於良田岸洋村;四世之大三郎,就是在岸洋村生长。照这样说来,龙潭刘氏,是在成化年间,由揭阳南门坑,先迁到良田定居,然後拓展到龙潭方面,依此年代推算,这一脉迁入河婆,距今约四百六十年前的事。不过,真正迁到大埔头,陂尾楼一带定居,还是三百多年之前的事。因为逸卫公自良田,先迁到横江风坳定居,依逸卫公的生平年代,他生於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卒於清顺治三年。这样的推算,大致没有大的差错。    再依龙潭刘氏世系,看他们的嫡系相传,自始祖千一郎起,万七郎、念三郎、永海郎(大)、昆峰公(小)、养初公(一)至钦锡公(国)时,迁入陂尾楼定居;大埔头系:是昆峰公的兄弟传下逸卫公到能臣公(国),先迁居起龙围村(一六六七年),再建大埔头(一六八四年),最后建泉水塘(一六九七年)。惟此系有一脉相传的辈行,目前最小辈行为“吉”字,算来是二十世,见其辈行原文於下:
    千万念大小    一国肇上盛
                                                     统业从兹兴    天道佑善
    地利锺贤英    博施仁让德
    后享诗书荣    高科盈殿陞
    明良锡帝廷    悠传思宗谊
    久远守仓生    千古江山在
                                                      万代诈胤亨2.枫树寮刘一这一脉以十一郎为他们的一世祖,由江西瑞金县迁居于福建上杭,三世祖百五郎公,才移居於广东五华棉洋约定居;四世祖念七郎公,为启佑公,即明朝弘治初年(公元一四八八年一一五零五年)移居霖田都枫树寮开基,从年代来看,较之龙潭刘先迁到河婆约半个世纪有多。刘氏这一脉与龙潭系,同奉开七公为上祖,不过,枫树寮刘,是广传公的第四子巨渊公的子孙,他们从五华安流正项迁入河婆约的,故正项还有他们的祖祠。    启佑公在河婆坑背寨定居後,子孙蕃衍日众,分别在河婆圩近郊开拓许多新的村庄。在枫树寮与山下楼(大山下)之间一个小邱上,除先建立一座宗祠,祠名“敦睦堂”外,到民国四年又在马头山军田洋,再建一座宗祠,名日“刘祠家庙”。至于新的村庄,都是八世祖湖澄公三个儿子创建的。如细山下,何皮塘等寨,是湖澄公的第二子缘仲公所建;(山下楼、新寨、陶屋寨等、是第三子缘如公所建。至于湖澄公的长子缘超公,则他迁至惠州定居了。)    自启佑公迁入河婆坑背寨起,迄今是十九世了。目前其最小辈行“资”字,辈行之原文是:
    太极初分    两仪永奠
    乾健坤顺    日耀月光
    天原治    地道育生
    人谓孚中    五行秀气
    任统四端    性善全备
    圣修教明    惇?庸礼
    (三)河婆蔡姓根据蔡氏族谱,河婆蔡氏来自福建汀州,后迁至梅州。明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年)程源公始由梅州程乡迁到河婆,定居于尖田尾,是为蔡氏在河婆开基之真正的始祖。惟在蔡姓的族谱中,是尊程源公之父亲绵基公为始祖,在系表中程源公是列为他们的二世祖。依上述史实看来,蔡姓之迁居到河婆,在时间上仅迟于张姓数十年而已。    距今五百年前,蔡姓定居尖田尾后,因为子孙蕃衍日众,逐渐沿龙潭溪两岸向上游地带拓展。今日河婆属于蔡姓较大的乡有:    1.神前村一由四世神泉公,于明正德五年(公元一五零一年),开基神前茶子山。2.龙仔寨一由四世古川公开基。3.榕树寨一由四世古直公开基。4.罗丝角一由五世活湖公开基。5.汤坝乡一此地原有居民是姓汤,故名。后蔡姓十一世赉公于顺治年间,由尖田尾迁来汤坝居住。由于人口蕃衍快速,汤姓住户人少,便他迁到别处去。6.井下楼一为汤坝赉公之第四子文杰公前来开基。人丁蕃衍,较之汤坝本寨更快。目前在并下楼附近许多小村庄,都是文杰公的嫡系儿孙。在井下楼本寨,建立一座规模宏伟的弘煜公祠,以纪念他。    蔡姓迁入河婆,是从程源公开始。程源公为二世祖叫贵良公,程源是他的别字。始祖是绵基公,照他们的辈序“始基”二字共一代,依此看来,今日蔡姓中之最小辈行为“佑”字,是二十三世了。辈行的原文如下:
    始基贵鸟山    朝天守蔡联
    正宗彝纪定    振兴家美传
    高明常眷   博厚永生全
    燕翼贻谋远    缵成奕世贤
    (四)河婆黄姓,很明显的因居住地区,相隔很远,分为两大脉系.一为连城系,一为马头系。但同属於潜善公(他是南宋高宗时的进士,後官拜左右仆,兼门下中书侍郎。作官迁居闽粤)这一脉。根据黄氏族谱,连城这系是属于潜善公第四子久盛公的子孙;而马头这一系是属于潜善公长子久昌公的子孙。这两系子孙之迁入河婆,不但时间上先后不同,世代亦不相同。现分述如下:1、连城系一在上面我略为提到,这一系是属于久盛公的子孙,久盛公因避元兵南下之祸,先迁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迁来广东汤坑。传至金国公时,才率眷迁入河婆坪上,故连城黄氏族系,尊金国公为始祖。但金国公是何时迁到坪上?因为找不到他的详细族谱,只能以传下世代估计,推算出金国公大约是什么时候迁来河婆,据黄姓一位前辈黄耿展君说:由金国公传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世了,不过.如将马头系的世代对照来看,金国公与湖江公相差仅三世而已.那末,他们迁到河婆坪上.大约距今四百年前后,即明朝万历年间(一五七三年至一六二零年).或者比较的可靠。    至於辈行方面,就员埔一位长者说,他们的辈序和连城的不同。因付印时间匆促。不能及时找到连城乡亲请教,只好暂付阙如。然员埔系的辈行.至目前最小的辈序为“乃”字,算来二十二世了。兹录之於下:   
    崇绵少庭    世国存王    史宗金玉   堂焕文章   
                                        乐汝丕承    锡
    永昌   益集德美    家盛名芳                                       乾坤艮巽    山河发祥2.马头系一他们是久昌公所传下的子孙。他们先在福建石壁村居住,至温恭公(一三七世)时移居广东古村,然後再迁到饶平、三饶等处定居。及传至一三九世湖江公时,即明朝熹宗天启年间(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他以裁缝为业。迁来揭阳霖田都和宝寨(即马头村)开基。那时马头村已有温、宜、何、刘等姓人士居住,黄姓后到而竟居上风,不久马头村便是黄姓子孙的天下。如果从上述看来的年代计算,马头黄氏迁入河婆才三百四、五十年前的事。    马头黄姓是尊湖江公为开基祖,以辈行说,到目前他们最小的辈行为“家”字,算来只有十五世。不过从湖江公迁到河婆来,他的历史也是三百多年,大致上说不会有错。世永笃守    祖宗成宪    大纲国纪     益振
    声    光照显德    荣耀千秋     赞承至士    於斯万年3.下埔系一下埔黄姓,其系统与上述连城和马头者都不同。他们的始祖,是一百二十八世胜三公传下的子孙。原居江西瑞金县葛江都。时值宋代末年,文天祥的佐将凤和刘子俊两人,自江西引兵往潮惠,出战陈懿及刘兴,以扶宋天子帝昺。昺殿位离,路由葛江都,自胜三公门前经过,公出遇见二将相迎。二将见胜三公才貌俊雅,口才善捷,遂邀公同住。至长乐琴江都,驻师於城外,四顾山川秀丽,田里井然,胜三公不禁哼出一首七绝。
    诗曰:青山绿秀碧水长,里仁俗美好田庄。
          一路程途跋涉远,未知何日到潮阳。
    遂怀久居不去之意。这是胜三公定居长乐之始。黄氏二世祖(一百二十九世祖)菊芳公,三世祖梅成公,号云谷,这是下埔黄姓的开基祖。云谷公自长乐迁陆丰下硿(下埔乡之总地名),见於夏贡黄氏家谱另一本家谱中云:“皇明洪武十四年.立籍海丰县吉康都一个三甲民籍,今割陆丰县管”,从上述记载,我们清楚的知道,下埔黄姓迁移的原因和时间:(1)先由江西瑞金而长乐,由长乐而陆丰下硿。(2)佐宋帝昺来长乐,后元末明初,长乐地方不安。(3)时间为明初洪武十四年,公元一三八一年,距今五百九十七年。    根据下埔黄伟群先生告诉编者说,他们的辈行是十三世祖霞天公手立,至目前他们最小的辈分是“千”字,依照辈行原文算才是十三世。不过,他们现有世系,是从一世租胜三公排起,现在已是二十五世了。见其辈行原文:
    天子甫连成    吉庆崇德新
                                                     文章
    世业    忠信万年兴
    江夏源流远    唐传家声荣
    宋元长乐景    明海陆丰清
    我再详细校阅一下,下埔黄姓的世系.发现自一世祖至二十五世,与其年代不相符。查他们一百二十八世祖胜三公,就是南迁至长乐的始祖,被列为一世,菊芳公是胜三公的次子,是留居长乐的,列为二世,至一百三十世祖云谷公时,始迁来陆丰的下硿,列为三世。中间显然与其生存年代不符,因为自胜三公至云谷公才三世,但中间却经过一百零二年,显然在这里被遗漏了几世(见於家谱中亦云蓝氏婆(云谷公之妻室)生子传孙,安家营业,数代方来下埔开基)  根据编者的推算,自胜三公至云谷公,中间至少漏去三世或四世:易言之,云谷公时应该是一百三十三世或一百三十四世,不是一百三十世。那么云谷公自胜三公到他不是三世.而是十六或十七世;照这样算来,目前下埔黄姓的世代,不是二十五世,而是二十八或二十九世,未审下埔乡的贤达们以为然否?留待黄氏宗亲来解决。(五)河婆贝氏,系出于元朝的八十郎永职公,那是元朝英宗时候(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二三年),移居到福建宁化石壁村的。直到第九代仲勳公时,才由福建先迁到丰顺,再迁才到揭阳河婆曲湖乡,不过那时的曲湖,已有张、杨、谢、郑、沈、郭等六姓人家。查仲勳公的长子元典公,生於明嘉靖二十七年,即公元一五四八年;而仲勳公本人,以三十岁时结婚生子,那末仲勳公应该是明正德十四年左右出生的。所以他率眷迁入曲湖,是在十六世纪初期,易言之,在明嘉靖初年前後的事情。从这个年代看,贝氏迁入河婆,距今大约四百二十年间。仲勳公定居曲湖后,张、杨、郑、沈、郭等五姓先后他迁,继之而迁来曲湖的,又有冯、余两姓。这一来曲湖一乡成为谢、贝、冯、余四姓共住的家园,而且和和气气生活在一起。至清康熙初年,因为抢亲案发生,大军开到,谢、冯、余三姓惨遭灭族,只留下贝姓极少部分成为漏网之鱼,逃出曲湖。直到事情平息后,才陆续搬回曲湖家园。从此曲湖也成了贝氏一姓天下,其源由在此,最後,贝文笔老先生还告诉编者一件有趣的故事一一曲湖人卖滑哥(即塘塞鱼,那里有这么多死人头壳!事缘于曲湖抢亲案有关。他说:当年清皇军围剿曲湖时,尸体籍席,无法埋葬,有许多尸体,被抛入寨前池塘里,恶臭熏天,塘水变黑,久无人敢取用塘水,後池塘主人觉得此塘荒废多年,实在可惜,乃雇工清理,竟发现塘底的塘塞鱼很多,肥而且大,躲藏在人头壳中和髅骷里,乡人不敢吃,挑往河婆市埸出卖,大受买客欢迎,抢购一空,于是者经过多次,滑哥捉完,久无应市。有一日,塘主赴墟购物,墟人以为他挑滑哥来卖,笑面相迎,但不见滑哥,问之日:今天为什麽不挑滑哥来?此人随口应之,那里有这么多死人头壳!寓意深长,发人深省,不知话中意思。日後便成为家乡的歇后语。贝老先生接着还说:好久之前,有一日他路经古晋菜巴刹,忽闻耳后有人叫喊“那里有这么多死人头壳”!回头看看,不认识其人。我自己却暗中在想,难道这位是曲湖人吗?他是否知道此语的出处呢?    曲湖贝氏,其辈序以“仲”字开端,传至今日为“学”字辈,是十七世,惟辈序文中开头的八个字,是以他们的先祖之名,排列下来,不能当作是辈序。直到他的“仲”字辈祖先,携带“崇”、 “延”两祖之骨灰至曲湖开基才算起。其辈行之原文如下:                                       (顺镇永远,衍德崇延)
    仲元希汝士    基兆隆万世    盛必进朝荣
    定邦国    期达大家声    流传通毓秀
    一本贯天经    位立名高尚    欣逢富贵成
    应仰同日久    还向等兰馨    前後皆英俊
    古今各振兴    广生明辅治    喜得信中心
    贤哲光文焕    良才有呈    龙章联凤诏
                                            钦赐福宗亲(六)河婆李姓寨李一河婆李族,以龙潭公为始祖,他的上代也是福建石壁村的居民,龙潭公是明朝正统年间(一四三六年至一四四九年)时人。在他本人一度移居大埔白侯村,到了其子崇源公,才携同龙溪公骨骸迁到揭阳霖田都员埔约新径寨。溪公的骨骸後卜葬於新径寨背。崇源公生於明成化二年。依此年估计,李氏迁入河婆,距今约五百年左右的事。明末政局大乱。李氏曾移居古竹溪新长乐寨,乱平再移居于下輋。至康熙年间,才定居于龙路径。根据李姓的族系(迁入河婆灰寨後):龙潭公(始祖)→崇源公→乾山公→西唐公→瑞阳→启岳公→九玉公。九玉公生子三人,长子正六公,落居新宫林,老宫林、鲤鱼崛、下輋,二子俊芳公,落居新图寨、牛路径、大园坝、新铺、吴屋田、潭唇;三子象六公,落居輋王、溪背墟。这就是今日灰寨李氏的渊源。2.龙跃坑系一河婆李氏还有龙跃坑这一系。据《河婆风土志》引述李创聚君话说:龙跃坑开基上祖,是在揭阳赤岗山居住。传至五世祖命兴公时才迁来此处,时间大约在清初。六世祖宗环公时,再从龙跃老寨辟龙跃坑新寨。至于他们的上代,是否与灰寨李姓同出一脉?因为没有他们的族谱可据,暂付之厥如。    查河婆灰寨李姓之辈序世系,是从俊芳公迁居至灰察开基时算起。其辈序是:天钟清华懿德长,文开景运焕
    芳。兴隆海岱成周干,矜式家邦作汉梁。李氏迁入河婆灰寨,是“天”字辈序起首,迄今是十三世为“星”字辈,惟查李氏世表,迄今已为二十二世,应上溯加上其先祖九代(据说九代均为独子)。才是李氏目前的真正世系。 但李氏系别复杂,各地有各地的辈行,各系又有各系之辈序,为求统一起见,在抗日期间(大约民国三十年左右),当时两广军政界之赫赫人物,如李宗仁、李汉魂、李扬敬、李大超等人的号召之下,时李汉魂主政广东,云集韶关,举行座谈会,同意将全国李氏辈序划一,另订一百字新辈行,后在汕头崎碌建立李氏汇宗祠,堂名“抱一堂”。如今有许多李姓中人,即以新订之百字辈行传世。新辈序全文如下:
    陇西开统绪    学文兼习武    修纪昇立纲
    将相功勋伟    孝友充庭宇    臣邻重赞襄
    守成嗣续职    平居讲仁让    报国效忠良
    冠冕盛大唐    积善有余庆    承先自永昌
    经书道德详    箕裘欣克绍    兰桂喜腾芳
    创业祖宗光    燕翼贻谋远    椒蕃万载香
                                           诗礼家声显    士师世泽长(注:统字相等於灰寨辈之“文”字,其余以此类推。(七)河婆温姓,现在的人口并不很多,但迁入河婆的时间,除庄姓比他们早之外.河婆其他姓氏没有一个较温庆为早。马辂乡是温姓迁入河婆后的祖家,根据他们的族谱,以千八郎公为他们的始祖。温姓的上祖,在五代朱温纂唐成功时,为了避朱温之讳,改姓为宋。到了赵匡胤即帝位後,才下诏书,将天下万姓复原,斯时温姓的根据地,可能已在江西。温创公曾出任江西虔化县令,嗣後粤一带的温氏,都是温创公的子孙。他们后来再南迁的路线,也是循河婆其他各姓氏南迁的路线大同小异,温氏由江西先移居福建上杭,然後入广东潮州,而后迁到河婆马辂乡永亨寨定居下来。千八郎即是马辂乡的始祖,我们这样的假设,千八郎本人曾在福建上坑寄居;他的第二和第三两代,才迁到潮州。在他们的族谱中,找不到他们寄住或暂住在潮州的痕迹,潮州或只是作为他们迁入揭阳马辂乡的桥头板而已。这一假说,我是根据他们的族谱(第七世始有年谱),而第五世觉斯公起,有了详细的记载,知道觉斯公是生于明朝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第七世氿公生于明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依此向前推算,他们的始祖千八郎公,大概生于元末,而温姓迁入河婆马辂乡是在明朝,距今约六百年前的事。   马辂温姓,既以千八郎公为始祖,至七世孙德氿公时才有年谱.根据张肯堂先生在他的《河婆风土志》中录下温氏两种辈行:一为温氏众族用之辈行六十字;二为马路约温姓之辈行二十八字。但是否以其始祖排起?或从七世孙德氿公排起?因不能在其族谱中查出,想询之於马辂温姓乡亲,又一时找不到其人,同时,到底马辂温姓现在最小的辈分是什么字?已若干世代?都无法知道,只好暂付阙如,容后有机会查询清楚时补上。现姑且将他们之辈行原文,照录出来,以供参考:
    世运登熙启大明    卜贤扬俊庆方灵
    日新应会希先圣     永受恩家耀祖廷
    (八)河婆庒姓上砂在解放前,是属于陆丰县,与河婆毗邻的一个乡镇。如今河婆改为县治后,河婆的领域扩大,上砂等乡村便划入河婆辖地,统称揭西县。    上砂庄姓,也有两大系脉之分,一称上砂庄,一称石碑庄。上砂庄迁入河婆,在时间上早于石碑牌庄很久,前者在宋末,后者在清朝。彼此相差有五百年时间。   l.上砂庄姓一溯源于福建桃源(泉洲)永春县定居的森公,为他们的上祖。传至十七世罗公时,已是宋朝末年。宋末罗公因应勤王诏,招兵到了江西赣州。不料兵渍,率着(妣黄太偕子诏公)避难至沙坑洞(即今上砂)。这时元兵正大举南下,地方烽火频仍,故二世至四世,尚无安宁之日,生活柽度困难。一直到了五世观公时,地方治安转佳,家道才日见兴隆。所以诏公被尊为上砂庄氏的始祖,而观公被誉为中兴之祖,依照上述年代看来,上砂庄姓迁入河婆,为河婆各姓最早迁入河婆的一个姓氏。时间是在宋末(宋末端宗在福州即位,年方九岁。不久,元兵赶到,由海陆南逃,先至潮州南澳,次移入惠州、陆丰之甲子门,本欲续程入广州未果。一度在今香港九龙扎营,即今九龙启德飞机场地方,时人称曰宋王台,端宗终于在此投海自杀,时为公元一二七八年。接着文天祥被元兵所执,宋兵已无力抵抗;次年宋帝昺继位,年方八岁,退至崖山,为时九个月,大臣张世杰身亡,剩下陆秀夫一人,知无法挽回残局,与帝昺同时在崖山投海自杀.宋亡).距今约七百年前的事。    查上砂庄姓,为河婆各姓中迁入河婆最早的一姓。他们以诏公为开基祖,传下迄今己二十五世代。现在他们最小的辈行为“发”字,辈行之原文於下:
    耀文贵馀观    显仕伯玉时    汝以陆上吉
                                            继启永春宗    族茂恒超
      展开亚大东
    新基昌衍派    瑞业兆兴隆    天水源流广
    南华世泽丰    和诚敏信义    友善步谦恭
    兰桂互香远    竹林相映浓    生财增富裕
    进化竞豪雄    景象星云盛    勳猷日月同
                                            仓恩纯锡庆    福禄寿全崇    2.石碑牌庄一根据乡亲庄志宏君所说:石碑牌庄也是森公的裔孙。古山公之第五子公从公,迁居潮州,他是潮州庄氏的始祖。目前潮州庄氏这一脉,到处有他们后裔。例如:潮州之独树、庄陇,惠州之水口,潮阳之上东蒲、鹤洋,普宁之果陇,南洋印尼、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及台湾,都有公从公传下的子孙,且都有族谱可以稽查的。    话说回石碑牌庄,他们是奉典公为始租,庄典公为明朝弘治九年(一四九六年)进士,居揭阳有七、八世之久:到了八世益能公时,於清乾隆年间,来河婆经商。先在河婆下圩之上湖寨居住。后因上湖寨洪水为灾,不敢久居,本拟迁居溪角寨对面之力子围居住,因姓氏关系之排排挤,卒向成满老买下石碑寨的产业,就在此开基立业,以时间说,距今才二百年左右;惟他们的辈行,迄今已二十三世,相信是从始祖典公迁到揭阳时算起。因为他们的八世祖益能时,才迁来河婆。如今他们这一系最小的辈行为“克”字。其辈行原文於下:
    兴朝开元天    盛世尉文明
    侯伯先兆长    禄仕逢太平
    绳祖宏道    耀宗本祯祥
    绵瓞恩振起    孟仲联恩荣
    (九)河婆吴姓的源流,他们的上祖.系出于何世代?发迹于于何地?令人模糊不清。以河婆欣堂阁的谱系看,虽尊开基祖为天生公,源出於粤之大埔,但也无明确的佐证。不过,在他们的谱系中,天生公传至八世祖殿区公,始有明确的记载。殿区公生于明朝天启元年,即公元一六二一年。如照张兄肯堂的推算:“如上溯至始祖,可能已经过一百五十代,那么吴氏始迁入河婆欣堂村(按:即明朝成化年间).至少有五百年以上历史”。殿区公后又在庙角另创建一新村,它的历史,距今只有三百多年而已。    按照吴氏家谱,他们的殿区公是八世祖。,但八世祖在他们的辈行中,找不到他是什么辈序。惟其九世祖宗会公之“宗”字,在辈行中是五世。如果按此向上追溯,则七世祖有一位叫彩一公。这个“—”是否就是他的辈字?假如是的话,那未“显”字,就是五世祖南庄公:如再往下查,周全公,是他们的十三世祖了。不过,现在吴姓中之最小辈分是什么?是多少世代?找不到河婆吴姓乡亲证实,引以遗憾的事。兹录下其辈行原文於下:
    显希一之宗    家道茂周公
    士俊永玉彩   声宏健康雄
    光景新色瑞    基业万年丰
    可必志伟大    永盛益昌隆
    (十)河婆五云洞彭姓的远祖,是延年公。他曾出仕潮州,时间约在宋仁宗时候,所以,他有一度寄籍于揭之浦口。其子鉴公长大之后,又迁到兴宁黄桐乡。三传到了德隆公,由黄桐乡迁到五华琴江都洋蛟村。又数传到了汉铭公兄弟,才迁来五云洞。故五云洞彭氏尊汉铭兄弟之父受章公为他们的始祖。    查受章公是元末时人。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即公元一三一一年;汉銘公兄弟则于明初奉母亲何氏迁居五云洞。迄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又据近人彭东才君告诉张肯堂兄说:现在落居於东坑柏树村一带的,是受章公长房汉乡公的子孙;居于上洞、赤窖、硁头、水唇一带的是二房汉国公的子孙,居于黄京埔、黄坑岭、郑塘、富口村等地的是三房汉铭公的子孙。接着彭君又说:当年彭氏迁入五云洞时,那里的各乡,还有很多杂姓居民。但不久之后,逐渐他迁,彭氏后来居上成为五云洞各乡的大姓,变为彭家天下了(详见《河婆风土志》八一面)。查五云洞彭姓,自受章公开基,被尊为始祖起,一脉相传,至成应公时是二十二世。再查他的族谱,二十一世启汀公於光绪初年来砂劳越,至民国二十七年(-九三八年)卒於古晋石角新胜山。惟他们现在的辈行,是“尧”字起首,迄今最小的辈分是“康”字,才有九世,其实论他们的世代至“康”字辈,已是二十二世,因为“尧”字辈,应该就是十四世的瑞宜公(清康熙乾隆时人)。不过自十三世溯至开基祖,则无辈分排列,可能他们原有的辈行,至十三世时已完结,十四世起另立下现在新的这一种辈行,兹录下他们现有的辈行如下:
       舜禹汤文武及成    裔序传来古系章
    燕翼诒谋前有创    凤鸣叶占后其昌
    归山世界勳恒寿    吉水家声喜衍长
    肇自商贤垂泽厚    兴隆宗派住南方
        注:目前彭姓之最小辈分为“序”,算来现在是二十四世。


    (十一)河婆韩姓自广东平远迁入河婆后,先居於河婆下滩,尊清奇公为他们的始祖。他於明朝迁来河婆。明朝有天下凡二百七十六年,究竟是那一朝迁到河婆?因不能直接看到他们的族谱,所以在此能够说明的,只靠近人韩简君供给张肯堂兄的资料,他说:他的一世始祖住在下滩,二世和三世祖住在宫墩,三世祖回兰公是住在洄兰寨;四世祖至十一世祖长房,均住在下马石,四房住在宫墩和祠堂埔。十二世长房成业公是宫墩寨的大地主;十四世以后子孙,仍多数住在宫墩。


    再据韩君云:他们的始祖,是明朝时迁到河婆。根据各姓族谱,他们大多数是在明朝中叶前后搬迁的,就以为根据,韩姓迁入河婆,可能也在明朝正德年间,距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可靠人士称,现任新加坡财政部长韩瑞生先生,就是河婆宫墩人、他之家世外人不详。但知韩部长的祖父一向住在槟城,其父辈有四兄弟,韩成和就是他的叔叔,他的家族到底在马来亚住了几代?现无从知道。因为他的家庭成员已马化,家中说英文和马来文,一向在***机关中工作,少与同乡接触。不过听说韩部长会说家乡话,有乡亲去探访他,对待来访的乡亲也很热情。虽然他已不清楚自己的渊源,但不否认他的前几代是河婆人。    有关韩姓的辈序,如今他们这一姓最小的辈序是“立”字,算来是二十四世了。其辈序原文如下:
       (清奇)鼎应孟朝庭    文祖有运志士成
    世德作求天必佑    家学懋人伟兴
    孝友克济宗彝笃    忠义腾芳先绪新
    贤胤光昌师继述    奕经敬受为国祯
    注:清奇为河婆韩姓始祖,故“清奇”两字当一世计算。

    (十二)河婆杨姓根据河婆杨氏族谱的记载,他们的系脉,颇为复杂,各系来自何处?没有明确记载,现依他们的族谱,有坡洋系、上寮系、凤湖系、和新寨系,大塘系等等,    1.坡洋系一始祖是楚臣公,原籍梅县,属六十四世云岫公的第三子思聪公开始,传下迄今才十二世,故此系迁到坡洋定居才三百五十多年的事,现在他们最小的辈序是“谦”字,其辈序的原文如下:
    原本善之长    德必学以成
                                                     为
    恒受益    能恕可常行
    立朝思忠敬    家齐克正诚
    盛隆千万世    锦永发祥祯
    2.大塘系一始祖是惠斗公,至十四世孙崇贵公自惠来南阳上村,迁居大塘(大池)乡开基。3.上寮系一始祖是全刚公,自丰顺树头洋,带同他父亲的骨骸,迁居于上寮乡开基。4.新寨系—始祖为八十七世怀东公。他生於明朝嘉靖二十七年,公元一五四八年,卒于天启元年(公元一六二一年)。依其生平年代推算,他由丰顺水头洋,迁入揭阳霖田都南山约新寮乡开基,距今约四百年左右。5.凤湖系一始祖为良公:自大埔白侯村迁居仙桥湖乡开基。其中一系则由凤湖迁来河婆下圩杨屋街立业,时间约在明末清初之间。     查杨姓的派系,非常复杂,大别之有波洋、上寮、大塘、新寨和凤湖等系。他们迁入河婆的年代固然不同,辈序也有独自一系的辈序。不过,在这几系的辈序中,较为完整,编者能知其渊源者有坡洋和上寮两系。    上寮的开基祖是全刚公,照世代计算,迁入河婆是在明嘉靖年间,距今约四百余年。但他们现有的辈序仅二十八个字.今天上寮人最小的辈序是“逊”,算来才有十一世。可见“彩”字之上的祖先,其辈序未被列入。根据目前上寮杨氏辈序原文:
        彩锦近天贻伯仲    慈和谦万年隆
       诗书华国勳尤懋    仁义存心福禄崇
    溯从全刚公起,依次下来是秀轩公→万及公→德俊公→应和公→富春公。富春公是“彩”辈,这样算来,如今上寮系杨氏才为十六世。据现今九十多高龄的杨芝伯称:他是“仲”字辈,在南洋本族最小的辈序是“逊”字辈,接着又说:富春公生五子,他这一房是幼子宏瑞公,下来是天饶公,贻正公是他的祖父。


    (十三)河婆邓姓河婆邓姓的开基祖,是志圣公。在他们的族系里是九十三世。九十三世另一位祖先,是志圣公的兄弟,名志斋,是南宋时进士。由福建宁化石壁村,移居广东潮州程乡松口开基,他生九子,是:文、行、恭、敬、仁、义、礼、智、信。其行公移居丙村:仁、敬、义三兄弟移居永安(紫金)蓝塘;智、义两人的子孙,移居长乐;恭公之子孙移居龙川车田;文公移居程乡石扇;礼公子孙移居丰顺。这一系的子孙很广,举凡丰顺、紫金、梅州等地,都有邓氏裔孙的足迹。


        至于志圣公这一脉,由二世到八世,仍居丰顺;九世志茂公起,始移居揭阳霖田都南山寨。至十世祖石溪公时,他生于明朝嘉靖十六年(公元一五三七年),以此类推邓氏迁到河婆南山寨定居,距今大约四百多年的事。    现据南川邓祖尊乡亲称:他是“祖”字辈,照世代排列为二十二世,显然与目前通用之辈序原文是差异。相信又是他们先祖的辈序未列入现在辈序文内;其次,目前邓姓最小的辈序是“世”字,算来只有十世而已。其实不然,他们都说世字辈是二十五世了。兹录其辈序原文於下:
    受成家业    裔光祖烈    永久天长    奕其昌


    (十四)河婆陈姓中国的陈姓,是第一大姓,通常人们一谈及中国姓氏时,开口便说:陈、李、黄、何,张五大姓,而陈姓排列首位。可见陈姓人口之众多。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每一个省份,甚至穷乡僻壤的小村庄,都有陈姓人家。就是南洋各地,也是这种情形。砂劳越方面,姓陈的人口也不少,所可惜的是,想找一部客属陈氏族谱看看,有之则为陈氏源流总族谱,分系的家谱,则无法看到。就以住在古晋地区的陈姓来说论他们的人口,也有不少。但查问他们的祖系,来自何处?都无答案相告。


       编者详读罗香林教授《客家史料汇篇》专著,与张肯堂兄的《河婆风土志》有关陈姓源流之後,认为河婆的陈姓,可能源出于福建宁化这一脉。因为福建宁化,自宋迄于明朝,都是河婆各姓迁入河婆必经的桥头板。这里有两点可能:其一,在元初大德年间(公元一二九七年至一三零七年),陈氏七世祖祖文公的子孙,自宁化徙居广东于宁石马乡,后迁到惠州,最後迁到河婆者;其二,自福建宁化先迁居五华,而後迁到河婆者,如果这两种推测,均有其可能性的话。前者迁到河婆的时间较早,时间在明初第一朝或第二朝之前后;而后者则在明朝中叶之前后。总之,陈氏迁入河婆的时间,最早者大约有五百年左右的时间,其最迟者只有二百年而已。   据古晋大光书局的店东陈文森先生告诉编者说:目前在河婆居留的陈姓人家,至少有三派系。一为南和乡陈屋楼的陈氏;一为河婆下圩鲜鱼街的陈典兴一家;一为他本人的家族。陈先生又说:他们的老祖先来自福建蒲田,於何时开始徙到广东?已不得而知。当初迁来广东时共有三房,大房铁丰公迁到普宁安仁:二房寿丰公迁到潮阳桥诽;三房梅丰公迁到惠来岐石,这是他们的十二世祖。传至二十世祖长发公才到河婆开基。后在河婆下圩杨屋街建立一座祠堂,名日颖川堂。再查其家谱,十九世祖生於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一七六六年,显然陈先生这一脉,迁入河婆居住,还是二百年左右的事,不过,当初他们迁来河婆时,并不单限于梅丰公的子孙,其大房铁丰公子孙和二房寿丰公子孙有部分随同入河婆的。他们迁来的路线,从揭阳到棉湖、鲤湖,然後到达河婆和河田两地。    他, 们在河婆,是以经商为主,设有糖行、油行、铸铁厂、绸缎行,在生意上尚称不错,惟大、二房儿孙,认为河婆地形:“狮象把水口,高山重叠,外来赚钱难走” (陈氏家谱原文),大房儿孙於是迁回安仁,二房儿孙迁到岐石,将他们部分的生意,交托其外甥汤坝人蔡四管理。留在河婆永居的是三房的子孙,看守颖川堂的香火。河婆这一脉之迁居河婆的,传至陈文森先生时,才是二十五世,如此看来,他们迁到河婆的时间,不超过两百年,大致不会有错。希望陈氏乡亲,如手上他们的家谱,足以说明他们的源流和迁入河婆的确实年代见告,则幸甚焉。    附录陈姓两种似同而非同的辈行於下,这两种辈行,是否为目前河婆陈姓人家所采用者之一?编者曾花了很多时间,向乡亲们打听,但不能找到一位真正的河婆陈姓居民,问个究竟。因付梓匆促,祗好暂付阙如,并向读者致歉。 (一)根据《河婆风土志》抄录者:
    安居老古千业盛    祖传吉庆俊因雄
    修文学武良模在    范普凰栽兰范钟
    元士光其应庭祠    宗家国运昶兴隆

    (二)根据陈文森先生从中国抄来者:
    元士光其应庭祠    宗家国永昶兴隆
    修文学武良模在    谱范栽兰淑凰中
    承先世寿欣名显    启佑维思志业崇
    奕载咸宜绍裕太    嗝时恒毓俊英雄
    注:此两种辈行文字,显然是同一脉的辈行,但日子长久,且少读诗书,因此记载上有了问题。“同音别字”、“前後次序颠倒”和“背不完全”的种种错误。这在各家辈行中亦常见的事,惟没有这两种之离谱。因手头没有陈姓家谱可稽,到底谁是谁非,很难辩判;同时,上述两种辈行中之某一种,就是目前河婆大多数陈家所采用者,亦不得而知。(三)陈文森先生家族目前采用之荤行:<, DIV>       懋尔维世    敦锦孝, 友 , , ,   长熙伟续  致光辉
            家常佑建    盛时开越    逢邦友基    贤良继起       道德振兴    君伯嘉仁    孟允秉勇    廷克宗子       元登淑高    诗礼文章    永远传芳注:据陈君云:目前他们最小的辈分是“明”字,排来是二十七世。因“懋”字辈从十二世算起。附:谢洞丘姓辈行:
    宗运祖德道    仕为世人实
    时习暨悦乐    实至名必高
    注:谢洞辈分,是“宗”字开始,迄今最小辈分为“悦”字,才十四世。(十五)河婆其他姓氏    现在我们身居南洋,有时想找寻某一姓的族谱看看,须花九牛二虎之力后,方能找到。但也常常徒劳而已。间或写信或托亲友写信到中国家乡去找,结果也是十无一成的希望。在家谱学家罗香林教授的《客家史料汇篇》一专著中,虽然介绍多姓的家谱,惟涉及河婆的,仅是一二姓的家谱而已。    谈到河婆其他人口较少的姓氏,例如住在河婆圩近郊的洪屋楼的洪氏;埔尾的吕姓·三家的巫姓’苏屋楼的苏氏,谢洞的丘氏,目前要找到他们的族谱,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希望。因为住在砂劳越的,真正是洪屋楼人,根据所知,一位也找不到;其次,埔尾姓吕人家,听说现只有一位老妇人;巫姓在马当有一两家而已;丘姓人家虽然较多,但他们家中亦无这个传家之宝,所以欲作深一层的探溯,也无可能了。    以上这几个小姓,虽然他们的祖先于何时何地迁居河婆?已无可查,但是我们从旁求证,有理由相信,这些小姓,可能是河婆过去的大户人家,而且先于上述张、蔡刘、黄、李等姓,迁入河婆为早。正如传说中有:“未有河婆,先有倪、陶”的说法而这些小姓氏早已他迁,不知他们的去向,留下河婆圩的近郊陶屋寨,如今虽是刘姓, , , 人家居住,但不知在若干年之前,可能就是陶姓人家的家园。兹根据洪佳增兄的分析(他不是洪屋楼的人):洪、吕、巫等小姓之迁入河婆,在时间上会早於目前其他大姓,这种见解,不但理由充足,且与编者有同感,他说:    大庙三山国王,每年正月十五日出游,大王爷正身必先到三家,二王爷正身必先到埔尾,然後洪屋楼,三王爷正身到永庆楼。如果当年不是他们先到河婆,没有理由三山国王的正身,会分别到这几个现在被认为是小寨,直接受人膜拜。日久成了定例,后来虽张、蔡、刘黄等是大姓,而三山国王的正身也不到他们的乡下,去接受直接膜拜.    2.后来之大庙爷每年出游,只由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来代替。可能这是人为的因素,以“尊严”问题为由,避免姓与姓间的寨间的争执,所以做出这项决定。这说明了后来的日子,迁入河婆的姓氏越来越多了。3.张姓的五世祖,其先妣为吕太,她就是埔尾吕姓人氏。当年未与张家定亲时,吕姓尚嫌张家是小姓(这时张姓迁居河婆己百年左右,约在明朝隆庆年间或万历初年),为了门楣关系,表示不顾意接受这门亲事。由此足见,这时的埔尾吕氏是个大户人家,而厚埔或下滩,溪角还是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而已。


    丙其他结论


        编者写到这里,已将河婆现有的各个姓氏,就他们迁入河婆的时间和他们的系脉,大略的粗浅的介绍一下。最后为使读者能一目了然,特地附入河婆全图一幅,将河婆各姓分布地区,用符号把每一个乡村分别的标明其住民姓氏。我们如再从这幅附图,(编者注:原书未附图)加以研究和分析,便会得出如下的几个结论:1.各姓当年迁来河婆时,是集体而居的。後子孙蕃衍日众,便向附近地区,开拓新的乡村,姓氏观念早已存在了。2.这样一来无形的有形的养成种牢而解的家族观念,和地缘观念;河婆人之所以对家族观念很深,姓界观念很重视,其由来已久了。3.因为有了家族观念与重视姓界,所以各姓与各姓间,常因为利益关系’甚至芝麻绿豆般小事,竟酿成姓与姓间集体冲突,或连年械斗不休,草菅人命;同时, 家族与另一家族间,亦不能例外。4.在各姓间既存着这种观念,所以对于宗祠特别重视。由此又养成只有小我而无大我的精神。 是故我们要了解河婆人的性格,上述各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不过,话说回来,大家来到南洋之後,因环境的不同,子女所受教育不同,社会组织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姓界观念,不是说完全没有,但已不发生大的作用。至于地缘观念还是受到重视,起码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度里这样的保留着。是团结的象征呢?抑或是开倒车呢?见仁见智,自有其定论。但事情总不是绝对的,说不定再过十年後.意识形态改变,它的面目也将随之改变了。
    [发帖际遇]: 安乐过日子 被钱袋砸中进医院,看病花了 3 金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4-7-4 22:34
  • 签到天数: 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10:55:29 | 只看该作者
    义门陈汀州庄嵩公派仲四郎公三子泰五郎公迁揭西后裔:(颍川堂)善读公脉下:揭西河婆陈屋楼(文山楼、高士楼)、河皮塘(清河村、南新村)村(字辈):东见爱彩,道尔宗资,岳而仍尚,志式成书,根深源远,桂复兰香,国家桢干,奕世荣昌。-

    (颍川堂)善道公(过继三房桂公)脉下:揭西南山分水村、石船村、埝坑村(字辈):盛功谦学思,行孝大经彰,一本如伦正,千居统业芳,远成凤卜瑞,近朝生辉祥,欣德絲长美,标名万世香。-

    (颍川堂)揭西河婆复兴楼乡(坎下楼村(字辈))开基祖寿山公下:寿赞俊上元世德,荣芳耀彩满朝堂,英雄复夺家声远,万里豪光锦绣长,创置千间成大厦,遗郡百亩足衣粮,坚心雪案攻书史,都颂御圜折桂章。-

    (德星堂)揭西良田开基祖法龙公脉下(字辈):一应子士庭,俊伟德昌盛,定国连元绍,邦家进隆庆,正立乾坤振,江汉海龙新,资业玉华彩,宗族奕世兴。-

    (颍川堂)千七郎公脉下(新辈序歌):揭西京溪园陈氏:中华屹东方,生灵奕炎黄,有骛炫先始,藩衍赫颍川,晋兹新史序,全民展宏观,科学现代化,宇宙共家邦,敏觉挥才智,星系畅津航,欣臻崇意境,宏图济云端

    (颍川堂)万一郎公脉下:揭西南山金营埔乡、榕树楼乡(字辈):元仕光其应定嗣,宗家国永昶兴隆,修文学武良模在,谱凤栽兰淑范中,承先世守动名显,启佑维斯志业崇,奕载咸宜昭裕大,昌时恒毓骏英雄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4-7-4 22:34
  • 签到天数: 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9-12 10:55:46 | 只看该作者
    96世(直系八世)举公字子犀号见池,瑞公之三子.生于嘉靖癸已(1533年)十一月初九日,卒于万历丙申八月十五日享寿64.妣何氏合葬于陆丰赤窖尾寨对面土名"老屋家"丙山壬向."黄蚕卷斗形"生三子:善读.善道.善为.(善道过继三房桂公)

      97世善道公,桂公继子,生子:大义. 善道公于嘉靖年间与兄善读公从岭下迁出.几番周转最后在揭西南山分水村肇基,裔孙繁衍日众,丁口已逾数千.解放后该村各方面都在飞快发展,现在己建有自己的工业,自筹资金兴建校舍,创办了学校,村中新建楼宇林立,人们的生产生活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97世善读公(直系九世)揭西河婆清河村(河皮塘<南新>村)始迁祖:字尧泳号爱轩,见池公长子,公少年家境清淡,于明朝万历乙酉年(1585年)间携眷迁居揭阳(今揭西)河婆菅谋建基.公生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巳卯正月初七日,卒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九月十一日,享寿67.葬于陆丰赤窖深坑尾.妣李太葬赤窖杨梅坪.碑字刻孙邑庠陈圣时立.生二子:大畴.大伦.

    河婆陈屋楼、南山分水村、石船村、敛坑村,都是尊泰五郎公为始祖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5-1-9 22:10
  •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地板
    发表于 2014-9-12 14:41:36 | 只看该作者
    河婆枫树寮刘[即枫宸乡刘]是广传公第十一房巨河公下传的宗支,据称刘伯奎是历史学家并是枫宸乡刘氏后裔,怎么把自已的祖源搞错了?本是巨河公的子孙,改为巨渊公的子孙了?为什么?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6-3-24 10:26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5#
    发表于 2016-3-19 10:48:0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
    我是五华安流人,叫陈奕安,寻找失散的族人,五十年代还有来往,因为种种原因,我现在只知道我太婆叫他阿五叔,帮忙找找祖上是五华县安流镇(解放前称长乐县横流渡)迁到河輋的,谢谢!
    血浓于水。
    有知情者请联系我
    电话:13751532325
    qq:1817741601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您的回复是作者最大的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这是一个自定义按钮

    您好,欢迎咨询揭西在线网!|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手机版|揭西在线网 ( 粤ICP备13015920号-1 )  

    Copyright © 2013-2015 揭西在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 663jx.com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电话:0663-5596663

    本站免责声明:论坛所有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粤公网安备 44522202445223号

    注:本站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QQ:337558232 及时删除。本站将乐意接受您的意见,并及时作出修改。

    上一条上一条上一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