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的揭西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老寨肚村中的古巷,相传是象征龙船中的龙骨。
□杨建东 文/图 地处粤东大北区的揭西县五经富镇曾姓族人自称其世代繁衍生息之地为“龙的故乡”。他们把嶂叫龙山,水叫龙江;峰叫龙岭,泉叫龙坑;粤东著名的龙颈水库也坐落在这里。而 “老寨肚”则是建在“龙身”上的古村落。因而,外来游人惊叹:这里简直是一个龙的世界! 笔者实地走访看到,“龙身”上的老寨肚村,在南北两条小河之间,汇合于村前向东流去。这“龙船”的船头向东,两边有围墙象征船舷。全寨共设置了3个凸出围墙外的寨门,象征3块风帆。各寨门的内侧,分别有石头作井栏的古井,据说用这些井水制作的豆腐,特别鲜嫩。半月形的船身,中间是1条东西走向的通巷;横向则有6条南北走向的直巷,象征龙船的7个“船舱”的板隔,每个“船舱”由七八座客式五间过排屋组成,每排靠南边的却是潮式的“四点金”或“爬狮”式的祠堂或书斋。屋顶采用潮式瓦垅覆盖,而梁架则有客式的简朴粗犷。不论纵、横巷道,只有1米略出的宽度,均铺着产自当地山坑的卵石。1与6两个数字,合着《周易》天1地6的玄理,寄寓着平安愿望与诉求。 岐凤围达1万平方米,格局为“九厅十八井”:中轴、四火巷、后包,为潮汕大屋之所常见。四火巷中,靠近中轴厅堂的以排屋方式建造,形成中心;外围两巷及后包则分别以3座“爬狮”构成,使之主次分明、内外有别,又是融入潮式建筑风格的具有原创性的营造。 古寨创基者谁?据《潮汕百科全书》有关五经富镇文曰:“据说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启溪(号弘基)从五华县河口到此,设铺五间,打铁为业,得名五间铺。后人口发达,办学兴隆,儒学五经甚富,遂取其名。”沧海桑田,这条古老的“龙船”迄今已650多年,仍保存完好,“龙的故乡”已繁衍到5万多人口的望族。 五经富民间流传着歌谣《龙颂》:“昆仑山上飞来龙,腾云驾雾到此中。金岭林园成胜境,龙座宗圣弘基公。”歌谣中所说的金岭是纪念老寨肚创村始祖曾启溪的“弘基公园”所在地,也就是龙头之地。《五经富曾氏家谱》文说:五经富是龙的故乡,传说六百多年前,宋少帝赵昺亲临龙颈,见群山翻滚(逶迤)似游龙而命名龙颈、龙埂、龙径、龙泉、龙身、龙尾。那么,龙头在哪里?留下悬念,直至近代才发现,龙头就在金顶(金岭)。 在封建时代,皇帝就是龙的化身,所以,五经富民众对有关宋帝昺及相关的传说很多。如《哑蛙的故事》:宋帝由陆秀夫等护驾驻跸龙颈,晚上被山野间的青蛙鸣叫声吵得睡不着觉,便擎起批阅奏折的毛笔一挥,说道:“别吵了,明天还要迎战元兵呢!”刹那间,青蛙全停止了叫唤,山野顿时一片寂静,宋帝昺与大臣们美美地睡了一觉,养足了精力。第二天早上大家一看,每只青蛙头上都有一个小白点,以后也不叫唤了,成了哑蛙,直到今天仍旧。再如《火烧鲫的故事》:宋帝昺与宋朝官兵被困在龙颈多日,粮草已尽。士卒们有的在山上采野菜,有的下山沟捞鱼虾。一天,他们正在煎鱼时,元兵发动了进攻,宋军为避敌锋芒,撤退转移,宋帝昺对士兵们说,“赶快把鱼放生了吧!”士兵们遵旨,连忙把锅里的鱼倒进山坑,奇的是,那些被煎得半熟的鲫鱼竟奇迹般地游了起来!直到如今,在龙颈水库,偶尔还可捕捉到一种半边赤、半边白的鲫鱼哩。这些看似无稽可查的民间传说,其实是民众用于寄托对故国的怀念、对外族入侵和残暴统治的憎恨。 五经富民俗文化活动多与“龙”有关。 舞火龙。几百年来,五经富民众于每年元宵节舞火龙(又名烧龙)。他们以竹篾作骨、以纸或布塑成龙身,加上色彩绘成“金龙”或“青龙”。龙分9节或10多节,全长20多米,每节装有火箭(火花)。天黑后表演,由15个精壮汉子舞动,前头1人高举火球引导,绕场3遍后,用香火点燃各节引线,龙口顿时喷出火花,龙身上万箭齐发,呼啸着疾走,满场烟火缭绕,火龙时隐时现,气氛热烈,辉煌壮观。 鲤鱼跃龙门。龙门又称禹门。由七八个大赤膊大汉高举精心制作的大金鲤鱼,欢蹦乱跳几次之后,点燃火药引线,金鲤喷火吐珠,龙门也随之喷发火焰,如浪花飞溅,满江金鱼蹦跳。 “烧烟架”。烟架分主、副柱,主柱高3丈5尺,柱身置长3尺的横木12支,架上吊花篮和套圆幕的大斗,俗称“人鬼架”。最引人之处是,当引线烧至火斗时,圆幕自动卸落,尽现斗中节目:斗鸡、斗牛、追贼、舞狮、猫捉老鼠、老僧遇虎等戏,栩栩如生。火斗烧演完毕,顶端数十支火箭一齐喷发,火花从天而降,叫“雪花盖顶”。最后,地上数十支“地犁”一齐向上喷射火花,架上两个火斗的烟花吱吱呼啸,流光溢彩,整个烧龙活动在高潮中落幕。 祭武士。不论年景如何,五经富村民每年秋季都要进行祭武士仪式。其由来,据说是宋、元兵在龙颈交战,双方死伤惨重,鲜血流入潭中,染红了潭水,乡民们把潭叫做苦潭,岸叫苦埔,并立“武士碑”纪念。祭奠时杀猪宰羊,非常隆重,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 龙的故乡人杰多。600多年前,睿智的堪舆家把五经富描绘成龙的渊薮,山水都以龙来命名,乃把聚落地也构建成龙船的形态,藉以寄托南迁客家人的希冀。他们把半山客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龙的精神融汇,通过崇文重教来改变命运。正是这种兼容性,使聚族而居的曾氏半山客移民,从清嘉庆二十五年(1880)先后接纳了来自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十几年时间,五经富教堂屹立,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相继兴办,成为名副其实的“五经甚富”之地。 在龙文化的熏陶下,五经富人才辈出:先后为国家哺育了一名院士、六七名大学校长、上百名博士、硕士、教授,更有七八人分别在医学、哲学、经济学、高分子化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执全国、全省之牛耳,甚至还有名闻世界的科学院院长。他们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昔日偏僻落后的山村,成了闻名遐迩的名人之乡、文化之乡。从这里走出的热血青年,其中有成了省地(区)领导的曾定石、曾广;有被称为“潮汕曾氏三杰”的中科院院士曾毅、中山大学前校长曾汉民、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长曾思明(系3同胞兄弟);有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曾近义;有广东社会科院副院长曾牧野;有医学专家曾向宁、计算机专家曾茂朝等等。这些响亮的名字,为五经富这个全国文化名镇增添了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