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的揭西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棉湖,背靠榕江,面向赤岗。远看群山列屏,近览云湖流翠。庵前潭、万福河、小苏州河,三水环绕。榕树婆娑,绿竹猗猗,木棉凝丹,好一派南国风光。先民为方便交通,因地制宜,在这小河湖泊遍布,水道纵横交错之域,筑造无数桥梁,把河山点缀得如花似锦。 棉湖的小桥,有用石板铺架的石桥,有用厚木板连成的木桥,有横跨大湖的漫水桥,也有小巧玲珑的拱形桥。值得一提的如云湖桥、七洲桥、东关桥和鲤鱼桥等。 七洲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新寨通新埔围的一道木桥,全长45米,立六座桥柱基架,用七跨度杉木板(每跨度7米长)连接铺架成桥。桥柱基架各用二条10余米长的笔直粗杉木,相对立而牢牢地夯打在溪里,成八字形柱桩。八字形柱桩顶部用一米多长的杉木,两头凿榫卯,横接柱桩成桥板梁架。六组柱基架排成直线,再在上面逐跨度铺设桥板。每跨度桥板各用二片7米长、0.3米宽、0.2米厚的原杉片,榫接成0.6米宽的桥板。每一跨度在古代称一“洲”(或说与“舟”、“周”同音,字亦通用,但在凤江出土的乾隆二十八年所刻《新建造长江桥功德碑记》中,使用的是“洲”字。),一共七七四十九米长的木板,从两岸连接成桥,除去架在岸上的部份,桥长45米。也由于桥七跨度,俗称七洲桥。整条桥纯木构件,不用一铁,全部靠榫卯接合,斜穿直套,略加竹钉,连接牢固。桥离水面5米余,半空凌虚,下面波光粼粼,有点令怯者胆寒。 东关桥,原建于何时,已无确据,其重修时间,则约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该桥为揭、普交界单墩巨石桥,长24米,宽3.2米。河中间砌一双糕米果 形(即二个菱形并排略相交)桥墩,两边各用四条巨石板并列平架于河岸和桥墩上。每条石板长12米,宽0.8米,厚0.6米。铺板时趁汛期,用船装载石板,利用洪水浮运架设。桥两侧二端及中间各竖一条1.2米高的石柱,留孔,横穿二条圆木棒作为桥栏。由于是巨石桥,极为坚固,时人称为“万古安固”之桥。 鲤鱼桥,建于民国壬申年(1932年),是鸿江林通沙土乾的拱形桥,长约20米,宽3米,为混凝土结构单孔拱桥。桥身中间薄,两端厚,坡度平缓。桥两边栏板中间刻“鲤鱼桥”三字,板栏两端各竖一夹柱,夹柱上刻有一联:“身过桥中曾跃鲤,目寻路上莫观鱼”。整座桥造形美观,掩映于绿竹树丛之中。 纵观全国各地载入史书的桥梁,数量最多的,首称苏州市。苏州市是有名的水城,全市面积为210平方公里。清末,有桥梁3l0座,每平方公里有桥1.5座,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棉湖清末时,面积0.75平方公里。据黄凡先生编著《棉湖古代史引述》一书记载,历来有记载的桥梁便有13座。如按云湖水系计,有记载和没记载的桥梁实际达到22座。论其密度,实在很少有一个地方可相比拟。可惜还没有诗人墨客发现这一点而加以吟咏描写,以致棉湖古镇的小桥流水默默无闻。随着岁月的流逝,棉湖古镇的小桥也消失了不少,剩下不多的小桥,依然看着桥下的流水在默默地流淌着,可惜已不是清流了。(作者:李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