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的揭西网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揭西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948年春,喻英奇为实施宋子文的“清剿”计划,作出“围攻山地,扫荡平原”的部署,对抗征队发动第一次“清剿”.由其副司令兼潮普惠南指挥所主任林贤察率领10个中队近千人的兵力,于3月15日开始,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进剿大南山,企图于锡坑合围歼灭抗征队第三大队,摧毁大南山游击根据地。 第三大队根据情报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采用“集中力量伏击敌之主力汕头保警大队一路,挫其锐气;其余各路由武工队、民兵展开麻雀战袭扰”的打法,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这次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威力,暴露了反动派的根本弱点,鼓舞了广大群众,打击了国民党的气焰,对以后的反“围剿”战斗有重要意义。 喻英奇进攻大南山失败后,把进攻矛头转向大北山。他凭借省保安独立第八营和暂编“清剿”第三大队(即被其收编的海盗王国权部,后扩编为省保安独立十一营),集合揭阳县、丰顺县、五华县自卫大队共一千多人,于4月初,由保安独立第八营营长曾吉为总指挥,四路分进合击,对大北山发动进攻。其部署为:暂编“清剿”第三大队王国权部,由五经富、干草湖向戏仔潭方向进击;曾吉部由五华双头经贵人村、大竹园分别向戏仔潭、滩下进击;揭阳县、丰顺县自卫大队由丰顺清溪向滩下进击;五华县自卫大队,由双头向蟾蜍田方向进击。计划于4月11日在戏仔潭合围,歼灭抗征队主力,摧毁大北山根据地。 抗征队司令部决定,充分发挥山区优越的人民群众和地形条件,利用敌进军路线漫长、各路不易协调、给养困难等弱点,各个击破敌人进攻。司令员刘向东、政委曾广亲临前线指挥,以第一大队为主力。并动员武工队、民兵协同作战。部署第一大队副大队长丘志坚率领第一中队配置于大北山东南面外围甲溪、长滩一带,阻击入侵之敌;大队长林震率第二中队部署于八乡山中心地带,待机破敌,同时担负保卫正在召开的潮汕地委扩大会议;新组建的第三中队布防于良田的桐树坪。同时,动员八乡山民兵和群众坚壁清野,筹粮备战。 4月5日,敌军王国权部进犯大北山,与抗征队第一大队一中队在长滩附近遭遇,第一中队先敌抢占南畔山两个山头迎战,敌人在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采用密集队形向抗征队阵地冲击。第一中队指战员沉着应战,待敌进至距阵地几十米处,集中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的猛烈火力将敌击退。接着,敌投入后续兵力进行第二次冲击,以更猛烈炮火压制,造成抗征队伤亡激增,小队政训员温武腹部负重伤,不肯下火线,鼓舞战友坚守阵地。丘志坚判断当前最大威胁是对面高地的两挺重机枪,决心把它除掉,即指挥机枪班隐蔽接近敌翼侧,乘敌疯狂扫射而暴露目标之机,消灭敌射手,全队指战员奋勇追杀冲到跟前的敌人,挫败了敌之第二次冲击。激战中,卅岭武工队和当地民兵勇敢参战。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紧跟共产党闹革命的老民兵陈凤带领树头洋村民兵参战,阻击从侧面迂回进攻的敌人,又乘胜猛攻逃敌,不幸英勇牺牲。杨梅坪村民兵猎手李燥带领儿子、孙子三代和村民十多人跑了二十多里山路赶来参战,有一股敌侦察小分队沿丛林渗透到介子崔古庙附近我阵地侧后方,正好碰到李燥伯所带领的民兵,李燥伯迅速掩蔽击敌,一连毙敌两人,迫敌仓皇逃退。战斗至下午4时,敌人多次冲锋均告失败,敌大队长王国权恼羞成怒,亲自摇旗指挥其部队进攻,抗征队副大队长丘志坚指挥神枪手黄编以准确的机枪点射,将王国权击倒。敌人失去指挥,顿时队伍大乱。抗征队乘机发起冲锋,敌人败退。是役,毙敌四十多名。 长滩一战打乱敌之进攻部署后,抗征队迅即向八乡山集中。而王国权部受挫后仍继续向大北山进犯,当进至北溪小溜山时遭到当地民兵阻击,晚上撤驻南山圩南山小学,又遭南山民兵袭击,一夜不得安宁,疲劳不堪。第二天才急忙进山,闯到干草湖时,遭第一中队截击,不敢恋战,经龙岭下进入大北山腹地。敌军无论窜到那个村,都会立即遭到该村民兵的迎头痛击。抗征队和武工队、民兵在长滩、南山等地的几天奋战,杀伤、疲惫、迟滞了敌人的深入,赢得了时间,为八乡山腹地歼灭孤立之敌创造了条件。 4月7日,五华敌兵一百五十多人自双头向八乡蟾蜍田进犯。抗征队第三中队和良田民兵一百二十多人予以迎击,敌溃退。青溪方向,敌揭、丰县警队遭抗击,伤亡十多人。 与此同时,另一路敌军保八营和揭阳县自卫队一个中队,已进入贵人村、大竹园,与敌兴宁独九营一连、五华布尾自卫队会合。11日晨,敌分两路向滩下、戏子潭进犯,妄图与从南山进入八乡之第三清剿大队会合。当敌曾吉率队进至滩下时,村民兵即予迎击,引敌上山。埋伏在山上的汤坑武工队和民兵协同作战,敌无法前进。不得不从大竹园窜至离戏子潭三里处,却又中了抗征队第二中队的伏击。下午,卅岭武工队和民兵参战,四处山头,民兵吹响号角,在煤油桶里燃放鞭炮,打响火药铳,枪声“炮” 声,硝烟弥漫,打得敌军晕头转向,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第二天继续激战。两天中,抗征队毙敌三十多人,俘敌七人,缴枪十七支。 13日,敌人才实现所谓“会合”。14日,敌不得不向思茅坪方向逃命,途中又遭第一中队和汤坑武工队、民兵的伏击,伤亡二十多人,后借大雾狼狈溃逃。敌前线总指挥曾吉哀号:“战况惨苦”。 此次八乡激战,前后历时十天,毙伤敌王国权大队长及以下官兵150多人,俘敌7人,缴枪17支,打破了敌之围攻。抗征队战士蔡光、吴刘荣、邓租素、丘瑞第、蔡云、李显南、高志中等英勇牺牲。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抗征队司令部作了总结, 刘向东执笔写了《粉碎敌人“一期清剿”后的工作纲要》,其中着重指出取得这次反“围剿”胜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作战地区普遍进行了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生活,使之团结在我们党周围,坚决支持我们作战;二是在与封建势力斗争中迅速武装民兵,与部队并肩战斗;三是有平原游击队的配合支援山地作战;四是建立了一支能够进行机动灵活、英勇顽强作战的主力部队,成为整个反“围剿”的中心力量,这对于反“围剿”斗争和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 喻英奇对大北山的“围剿”破产后,经极为短促时间的准备,即对南阳山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企图割裂大北山、大南山、南阳山互为犄角的战略布局,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刘向东、曾广根据地委良田会议精神,针对敌之态势及其后方兵力空虚和人民反对“三征”情绪高涨的实际情况,决定扬长避短,采取外线作战方针,以充分发挥我方政治优势和广泛的机动、灵活性,粉碎敌人对南阳山的进攻。为此,命令大南山主力放弃直接进入南阳山作战方案,大踏步挺进平原,结合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敌人后方,把反“三征”暴政的群众斗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南阳山区则由武工队和民兵配合,发动群众袭扰敌人。大北山军民则应积极主动出击,从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南阳山、大南山兄弟部队,坚决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此时,抗征队领导接到钱坑党组织报告:钱坑罗谦埔“怡合”、“广利”两个封建宗派各有一挺轻机枪,正策划成立联防队。决定由林震、丘志坚率第一大队在揭阳三区武装联队和灰寨乡民兵的配合下,前往该地收缴这两挺轻机枪。队伍于4月27日上午到达钱坑后,在施以强有力的军事压力基础上,通过统战联系,首先让“怡合”派交出白朗林轻机枪一挺,再采用软硬兼施办法,迫使顽固的“广利”派封建头头乖乖交出一挺捷克轻机枪。 中午,获得敌王国权部正从河婆经大溪方向调动,拟“进剿”南阳山根据地的情报。林震、丘志坚和武装联队队长林枫判断该敌必经钱坑,遂果断决定先敌占领罗谦埔西北约一公里的白石山高地伏击敌人。下午1时,战斗打响,我军居高临下,先敌发起冲击,第一大队蔡班长背挂醒眼的红包袱,端着上刺刀步枪冲在前头,带动全队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炮火勇往杀敌,发起了冲锋竞赛,杀得敌人接连败退,最后背河顽抗。翌日退守河婆镇。此役,毙敌中队长以下官兵三十多名,顿挫该敌“进剿”锐势,打乱了敌人进攻南阳山的部署。战斗中,第一大队小队长曾延芳、班长林光福、战士刘观、武装联队战士林德、吴顺发等英勇牺牲。战斗结束后,武装联队开到龙跃坑,县委书记林史主持,用四天时间进行整训,总结经验教训,悼念牺牲烈士,表彰战斗英雄。 4月30日,第一大队在卅岭武工队、三区联队和民兵配合下,于晚间包围进攻驻揭阳县五经富的省保安第八营,双方激烈战斗,消灭敌人二十多人。第一大队小队长陈升、班长黄广进、战士曾泉英勇牺牲。因部分炸炮不响,改变计划撤退。第二天,该部敌人怕被围歼,撤向棉湖。 5月初,保安八营一部与潮、普、惠、揭、陆五县保警共约一千人,分3路进犯南阳山,在山区周围据点驻扎,并把逃亡在外的南阳、梅田联防队带回南阳、梅田,企图将南阳山长期围困。抗征队南阳山连队、武工队与民兵配合,用麻雀战与敌人周旋,坚持了十多个昼夜的艰苦斗争。 此时的大南山部队在南山团团长张希非、政委吴坚等指挥下,跳出外线,挺进潮(阳)普(宁)揭(阳)惠(来)平原敌人后方展开平原游击战。抗征队主力第三大队推进到揭阳县三区卅岭一带牵制揭阳县敌人。5月上旬末,第三大队和卅岭武工队、揭阳县三区联队到揭阳县桐坑没收闽粤边“剿匪”指挥部政治处主任、少将林飞鸿的布匹一批。11日又击溃向坑美寨进犯的揭阳县政警中队、白塔联防队。战斗中,第三大队三中队队长孔佳等三人英勇牺牲。 卅岭战斗后,南山团、抗征队第三大队及武工队痛击普宁城蓝、广泰一带政警中队和联防队,奇袭潮阳港头、内輋、华阳乡公所,突袭惠城、大坝圩敌人,破开关埠下底村国民党政府谷仓。这些军事行动,共缴获轻机枪五挺、冲锋枪一支、长短枪八十多支、子弹六七千发,弹药物资一批、谷近百石。潮普平原敌人大为震惊,一些国民党乡保长纷纷辞职或潜逃。 大北山方向,主力第一大队和第四大队在敌河婆据点附近出击。该部在横江与中共东江地委领导的紫(金)五(华)中队汇合,再与要求投向潮汕人民抗征队的“华南民主联军” 第二纵队张辉部友军会师。抗征队由司令员刘向东、北山团团长兼政委陈彬为代表与联军代表邹世良、张辉进行谈判。双方商定:张辉部队在潮汕活动期间,军事上由潮汕抗征队统一指挥,但保留其番号和组织独立性;粮食供养由抗征队负责;双方一致反蒋到底;并共同商定了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1948年9月,该部二百三十多人又投靠国民党反动派) 5月12、13日,第一、第四大队、紫五中队和张辉部共六百多人在河婆附近的东心埔、三家村等地活动,截击了到农村征粮的揭阳县保警二大队,并打退刚到河婆立即出援的省保安八营。两天中,毙、伤、俘敌二十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第一大队战士丘友仪、黄吉灵英勇牺牲。抗征队乘胜追击,两次进入河婆。这样,使揭(阳)陆(丰)边区敌人据点河婆、河田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省保安十一营企图向南阳山寻歼抗征队主力的计划已经落空。因为揭阳梅北突击队、武工队和民兵几百人于4月下旬在揭丰、揭安公路平原展开大破袭行动,揭、丰各地告急。省保安十一营又被调至揭阳新亨、桐坑一线设防,企图阻止抗征队挺向揭(阳)丰(顺)平原,棉湖方面敌人也配合向根据地的灰寨等地窜扰。 根据敌情变化,刘向东、陈彬率领潮汕支队主力第一大队会同紫五中队、友军张辉部,从河婆附近挥师东下揭阳县三区平原,与揭阳三区联队、卅岭武工队一起,到外线出击揭阳县平原敌据点,迫使窜犯根据地的敌人兵力调回平原。 5月21日上午,第一大队向窜犯卅岭之敌揭阳县警及白塔联防队发起攻击,追敌10多里,毙、伤敌17名。 接着,第一大队转向揭丰公路,与敌人争夺控制交通线,在汤坑武工队协同下,与保安十一营及保独八营一部于25日在石桥头发生激战。此役毙敌13名,俘敌9名。第一大队小队长曾细奎、机枪手林庆、大队通讯员黄和内壮烈牺牲。 自5月18日至26日,抗征队在卅岭、汤坑的4次战斗中,毙伤敌约50人、俘敌9人。这期间,汤坑武工队还奇袭丰顺县湖陂联防队,不费一弹,敌20多人全部被俘,缴获手枪23支,子弹1000多发。 6月9日至30日,敌保安八营、十一营、揭普惠陆联防处自卫队、揭阳县政警队又分别向大北山根据地的龙潭、南山、灰寨等地窜犯抢掠,均遭到大北山地方部队的反击。这三次毙伤敌政警中队长各1人、官兵共50多人。 第三次反“围剿”,是抗征队成功地运用外线作战的胜利。由于抗征队主力在外线展开平原游击战争,组织地方部队、武工队和民兵配合歼敌,各个击破,使敌后方处处报警,乱了阵脚,迫使进犯大南山、南阳山之敌只得撤退,“围剿”又告失败;由于抗征队驰骋平原,扩大军事政治影响,进一步推动了山区周围平原地区群众斗争的发展,抗征队提高了外线作战的战术水平,加强了各支部队的作战配合技能,给养、装备也得到补充和增强。与此同时,在抗征队和地方党组织的发动下,大北山周围掀起参军热潮,曲湖村一个晚上就有三十多名青年参军。 3、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48年9月1日,喻英奇升任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并把指挥部从梅县松口移至潮州。宋子文即令其与第六“清剿”区会剿大北山,限9月底肃清。这一次,喻英奇集中保安第八营、第十一营、揭普惠陆联防办事处自卫队、驻河婆马汉初部及河婆、埔子寨、白塔联防队共1100余人。采用密集靠拢,重迭配置,轮番攻击战法,企图把人民军队压缩在狭小地区内,消耗兵源及弹药,失去持续作战能力,以达到消灭大北山主力部队的目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卫大北山革命根据地,潮汕地委和支队司令部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拟定了作战计划,领导潮汕军民坚定、灵活地付诸实施。 这次反“围剿”大体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坚守内线作战。9月8日,驻河婆之敌揭普惠陆联防办事处自卫队汇同从普宁调到河婆的马汉初部和河婆联防队共四百余人,向龙潭游击区进犯,潮汕支队第四大队和龙潭民兵在朱坑径一带将敌兵击退。10日,天未亮,敌人兵分四路进犯龙潭,警戒于大寮的第四大队二中队遭敌包围,突围时, 七名战士牺牲,敌人也不敢深入龙潭,撤回河婆据点。 9月10日,敌省保安第八营,从棉湖向洪沟,企图深入根据地,被抗征队第八大队于洪沟洋下堤岸堵击,不敢前进。与此同时,敌保安第十一营会合丰顺埔仔寨和揭阳白塔联防队五百余人,从揭阳向大北山进犯。潮汕支队第一大队和卅岭武工队在鸭麻湖登山迎战,五经富民兵积极配合,充分利用自制的炸炮痛击敌人,坚守山头阵地。从上午10时激战至下午5时,国民党军队因大量伤亡而败退。 第二阶段:出击外线作战。上述三次抗征队的顽强抗击,给予敌主力重大杀伤,顿挫其进攻锋芒,使其不敢贸然进犯山区。 但是,进攻之敌却仍在山区边沿棉湖、河婆一线驻守窥视,支队司令部立即命令主力第一大队挺进潮普惠南,第六大队插向潮揭丰边,从东、南两个方向出击,大胆迅猛进入敌空虚且敏感的后方,在大南山和梅北兄弟部队协同下,猛烈开展平原游击战,利用潮普惠平原武工队活动的基础和群众拥护人民军队、敌人兵力分散等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出击平原,在敌后战斗历时二十多天,第一、第三大队主力长驱数百公里,与地方部队、武工队、民兵配合作战,大量消灭敌人,威胁普宁、潮阳和惠来等几个县城,迫使敌人撤回“清剿”大北山的兵力回援,予以歼击,打破敌之“围剿”。进一步巩固了大北山、大南山根据地。 这次反“围剿”战斗,是潮汕支队运用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成功战例。 4、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全面胜利 11月,喻英奇不甘其四次“围剿”失败,调集第五(潮汕)、第六(兴梅)两地区的兵力三千多人,由保安团团长刘永图任总指挥,妄图以中央突破战法,袭击良田,得逞后,再分区“驻剿”平原,以达到摧毁大北山根据地的目的。潮汕支队司令员刘向东、政委曾广、副司令张希非及第一团团长丘志坚等,分析敌情,判断敌人制造进攻丰顺河西的假象,旨在调动主力第一团出击,企图从五华方向偷袭良田。他们当机立断,将计就计,引敌就范。 这次反“围剿”战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将计就计 ,诱敌深入 10日凌晨,一团按计划行动,9小时步行100华里,进至丰顺河西亮相,以迷惑对方。 11日白天河西之敌倾巢来犯,一团展开全部兵力包抄击敌,猛追逃敌。将犯河西之敌赶回汤坑。入夜后急行军返回良田。13日凌晨已集结于良田,根据敌情分析,选择良田与罗庚坝之间的茅坳嶂为战场,伏击来犯之敌。部署第一团一连、二连分别占领左翼、右翼高地,担负主攻任务。三连、四连为预备队,负责肃清残敌,阻击增援。良田民兵配置在第二线阵地上,待战斗打响后投入战斗,发展胜利。 第二阶段:茅坳嶂伏击战斗 14日上午10时,敌广州绥靖公署独立步兵第二团一营方景韩部从河婆进至五华大坂田村后,却就地停止前进。傍晚,五华大坂田两群众送来紧急情报,称该敌已秘密进至良田西北口的罗庚坝村,并严密封锁消息。支队及团领导核实后,判断敌将在15日偷袭良田。此时发现河婆、龙潭、龙溪方向有敌情,担任老虎石阻击任务的部队又没能按时占领阻击阵地,司令部不得已抽调三连和良田民兵在良田南面的老虎石布防,以牵制河婆方面敌兵。 15日凌晨,敌总指挥、新编保安十六团团长刘永图率敌主力第一营和保安独立第八营两个连及张辉部一个中队,从罗庚坝出发奔袭良田。9时许,敌前卫一百多人首先进抵茅坳嶂阵地,但既未以火力搜索,又不占领两侧高地,也不继续前进。我军领导抑制激动心情,静观其变。约一刻钟后,前面的敌人沿谷地展开,其尖兵班带着军犬向设伏高地登攀。在此情况下,指挥员发出攻击命令。顿时,土炸炮、手榴弹、步枪、轻机枪狂风暴雨般从左右翼山头向进入狭谷之敌倾泻,群山震撼,硝烟弥漫,毙敌几十名,打得敌人昏头转向。二连代连长李针腹部重伤,仍鼓舞战友勇猛杀敌。指导员刘百洲组织十多位班排长和战斗骨干,在副指导员丘克辉带领下冲到坳底,活捉敌兵5名,缴获步枪20支,枪榴弹筒2个及子弹4箱。 不久,敌主力慌忙登上伏击圈外几个高地,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我阵地,封锁坳底。守卫在左翼山头的一连二排战士,在指导员刘德秀的指挥下,顽强地扼守阵地,大量地消灭了冲到前面的敌人。下午3时许,神枪手黄编发现只存十多发子弹,搬起大石头猛砸上冲的敌人,不幸中弹牺牲。接着,二排长蔡提、机枪手曾振华同时受伤,指导员劝他们包扎好伤口,就地休息,他们说伤口不要紧,誓死守住阵地。 敌军攻占高地未果,即转向进攻二连侧后无名高地,敌我经激烈战斗,阵地数度易手。在反冲锋战斗中,一连连长李快、炊事员黄坚壮烈牺牲,战士们仍坚守阵地。副司令张希非、团长丘志坚及时组织二连火力,支援一连一、三排与预备队四连进行反冲击,消灭敌人,终将阵地夺回,并牢牢掌握手中。 下午4时左右,敌我处于对峙的僵持状态。支队司令部领导考虑到,已给敌人以大量杀伤,粉碎了其偷袭企图;而我军经过一天的战斗,弹药已消耗殆尽,急需补充。因而命令部队主动撤出伏击阵地,准备诱其深入,创造战机,集中兵力歼灭之。 当晚,我军第一团组织民兵分批潜入茅坳嶂高岽路口两个村庄,采用麻雀战术,不断袭扰、杀伤敌人。刘永图、方景韩部在抗征队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士气沮丧,惧怕遭到不意的致命攻击,星夜仓皇撤回五华罗庚坝。 在茅坳嶂战斗的同时,敌另一路保安第八营一个连和河婆联防队向横江附近窜犯,被我军独立第三大队和横江民兵堵击后撤退。 茅坳嶂一战,在良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民兵的配合下,打败了强敌,歼敌一百一十多名,俘敌五名,缴获枪支弹药一批,为第五次反“围剿”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第三阶段:转入反攻,歼击“驻剿”河西之敌 在此期间,被赶到汤坑的国民党军警相继窜入河西,大肆抢掠、纵火。茅坳嶂战斗胜利后,一团奉命远途机动,乘胜奔袭河西,在独二大队、六大队配合下,拔除了同德楼、红莲楼、埔下村三个据点,全歼守敌丰顺县保警一个大队、联防总队一个中队。其余进入大北山根据地的各路敌人,均被我军和当地民兵击败。我军乘胜出击平原,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共歼敌500余人(含俘敌中队长以下110多人),解放新兵250人,缴获轻机枪2挺,枪榴弹2支、长短枪130多支,其它军用物资一批。 战后,大北山根据地的良田、横江、南山圩、五经富等地人民群众一万多人分别举行集会、游行、慰劳子弟兵等活动,庆祝胜利。 这次战役是潮汕支队与有国民党驻广东国防军参战打的一场硬仗。说明潮汕人民武装部队指战员的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的提高。正如香港分局1949年初给中共中央的电文中指出:“其后年底(指1948年年底,编者注)九连和潮汕都打退敌二、三千人的进攻,并能连续战斗,扩大战果,我军已不仅能够打垮伪国防军省防军,而且作战规模开始提高到自觉的战役作战的计划性组织性的高度。”(《华南部队数量武器和战斗力》第168页 广东省档案馆编)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后来统称为“茅坳嶂之役”。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给予宋子文以重大打击,同时也标志着潮汕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此结束了长期的“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形式:国民党在潮汕地区已由战略进攻转为重点防守在各个孤立据点;人民武装则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另据华南分局《敌情档案》载:茅坳嶂之战后,方营伤亡二百余人,方景韩返广州后遭军法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