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依据史料查考,古代粤东地区的山民多以狩猎和山林为生,敬奉山神,因而揭西的三座大山巾山、明山、独山被形象化,称为三山神,是山水神的代表;它也是早期潮人和客家人的代表,是粤东人民自己创造的神。三山神最先的原型是“人”,是汉族移民代表和土著民族首领“结盟”的代表人物,是以儒家思想“护国庇民”为宗旨的“民族同盟”。 在隋之前,五代时期世乱纷纷之际,英雄豪杰,结盟聚众,抵御外海,保护三山“六约”的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且曾协助正义之师(隋文帝)统一中国,完成帝业,被封为开国驾前三大将军。死后人民以他们生前宗旨“护国庇民”精神,以当地三座山为象征纪念他们,叫做“在生为英,死后为灵”。 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当地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为一般民众服务为主。相传唐代中期,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国王”祈求。果然,三天后雨过天晴,韩愈随即尊奉三山为神。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 到了北宋,“三山神”协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而在元初,张世杰奉宋少帝南奔潮州,“三山神”再次显灵救助少帝突围。经过历代帝王的褒封,体现了封建王朝对忠义烈士的推崇和民众对英雄豪杰的感佩。宋太宗“诏封明山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并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 至此,“三山国王” 经皇封,提升为国家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刘拒命,王师南讨,潮守侍监王某诉于神,天果然雷电以风,助王师之讨伐,刘兵败,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人以潮州三山神奏告太宗。宋太宗即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为「明贶」。岁时合祭。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此三山即为独山、巾山和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