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西接码头(榕江南河),东连新寨,全长200米左右,宽约20米,两侧均为骑楼式古朴典雅铺屋。自西向东看,它宛若一条尾巴倾斜着的巨龙。路边卖杨桃汁的老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棉湖”。据他介绍,解放路的前身是“铺仔巷”,巷子很逼仄,路面由沙土铺就,但是商店云集。“有卖菜的,裁衣的,还有各种日用百货。”老人津津乐道。从老人的口中,我还获悉:以前有座桥叫“东关桥”,横贯于该街的南北,桥下的溪水自南面的云湖流向“沙坝尾”(棉湖地名),直接注入榕江南河。当时有“东关两市”一说。这是何故?老人目不识丁,所述含糊。可是,我的兴趣丝毫不减。于是,查阅李典信老先生的《棉湖旧事》,从其《棉湖古镇小桥多》一文中得知——东关桥,原建于何时,已无确据,其重修时间,则约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该桥为揭、普交界单墩巨石桥,长24米,宽3.2米。河中间砌一双糕粿形(即二个菱形并排略相交)桥墩,两边各用四条巨石板并列平架于河岸和桥墩上。每条石板长12米,宽0.8米,厚0.6米。铺板时趁汛期,用船装载石板,利用洪水浮运架设。桥两侧二端及中间各竖一条1.2米高的石柱,留孔,横穿二条圆木棒作为桥栏。由于是巨石桥,极为坚固,时人称为“万古安固”之桥。
从多人口中证实,当时的东关桥,东侧属普宁县地界,西侧属揭阳县地界。无论是桥东桥西,均为商贸繁荣之地。可惜,东关桥早已难觅踪迹。
如今的解放路,路面是水泥的。我们一路由西往东,商家店户可不少呢:有码头书店、“乌膜豆仁”(棉湖特产)店、百货大楼、新华书店、二轻医疗门诊、灯笼铺、草药铺、幼儿园、天主教堂、花果寺、基督教堂和不少饮食店。
最具特色的,当属码头旧址的搬运站。红砖砌成的柱子,屋顶上的水泥五角星以及“毛泽东思想万岁”几个字,尽管显得古朴,却仿佛向人们讲述着光辉的历史。
码头书店和新华书店,书香宜人。老百货的商品依然多样,店主笑脸相迎,尽管今日里这个地方不再是繁华的购物场所。三五家制作灯笼的,刚好都在解放路的南侧,门前悬挂着“赵钱孙李周吴郑……”大红灯笼,给这条路增添几分生机与活力。
解放路的北侧,天主教、花果寺、基督教堂毗邻而建。潮汕著名的玄武山寺庙体现的是释道汇流;我想,三种迥异的宗教信仰场所相邻而建,体现的是信仰自由,更是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无论是一声声虔诚的祈祷,或是佛前的袅袅香烟,都表达着一个个信徒心中的愿望:我心得以寄托,生活美好,身体安康!
当阳光毫不吝惜地洒落下来,街道有了更多明亮与暖意。走在这样一条街,我心陶醉。解放路,你不是棉湖千千万万街道中最古老的,更不是目前最繁荣的街道,可是,你以新旧均具的风貌,以巨龙般的姿态,让我着迷,让我陶醉。在我的心目中,你是棉湖古镇不可或缺的一大景点!
欢迎光临 揭西在线网--揭西论坛社区,历史,旅游,特产,风土人情,谈婚论嫁,聊天交友 (http://www.663j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