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在线网--揭西论坛社区,历史,旅游,特产,风土人情,谈婚论嫁,聊天交友
标题: 揭西民间舞狮的五个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49
标题: 揭西民间舞狮的五个传说
舞狮又称狮舞、狮子舞,耍狮子等,是源于中国,并广泛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音乐、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舞狮由于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形式多样,对其起源的说法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下面就举出几种各地较流行的关于舞狮起源的传说:
☆传说一: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 , 使者扬言,汉朝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来进贡,否则从此断绝邦交。大月氏国使臣走后,章帝先后选派三位勇士驯狮,均未成功。后来此狮子在一次狂性发作时,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了逃避罪责,于是将狮皮剥下,由一宫人和他的兄弟装扮成狮子,并由一人逗引起舞。这不但骗过了大月氏国的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耍狮子为国争了光,是避罪趋吉的象征,于是仿作狮头、狮皮,表演狮子舞,自此狮子舞得以流行开来。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49
☆传说二:
舞狮的起源与一场狮象大战有关。据《宋书·宗悫传》记载,南北朝时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 465 年),宋朝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迈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常规兵器的敌方难以接近,南宋军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出了个妙计,他说,听闻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例外,于是用布、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以五颜六色,又特别加大头和口,乍一看去,形状着实可怕。每一头狮由两人合舞,隐伏在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当两军再次交战时,敌人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弩手压住阵脚,同时放出了假狮子,这群雄狮,一个个张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地直奔大象。大象一见到这突如其来凶猛非常的群狮,竟吓得掉头乱跑,宗悫又趁机指挥士兵万弩齐发,受惊的大象登时没命地向四方奔逃,不少跌到陷阱里,人象俱被活捉,还有些反奔己阵,把自己军队的阵形也冲乱了。宗悫趁机指挥大军猛攻,使敌军全线崩溃,顺利占领了林邑。从此舞狮先在军中流行,然后又传到了民间。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49
☆传说三:
在醒狮的发源地广东佛山,有这样一个舞狮起源的传说:在古代佛山,有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常常夜出糟蹋农作物,残害牲畜,弄得鸡犬不宁,于是众人商议要用百兽之王狮子来吓跑怪兽,用竹蔑、彩纸制成狮头,用彩布制成狮尾,带上锣鼓,挑选强壮精悍的小伙子埋伏在怪兽出没的地方,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向怪兽冲去,吓跑了怪兽,自此以后,舞狮驱邪之风便相沿成习了。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50
☆传说四:
相传周朝姜太公封神时,有些神没有被封上,一怒之下,便到人间散发瘟疫,玉皇大帝命狮子下凡,扑灭瘟疫,功成之后,得封狮王。于是人们认为狮子可以驱走瘟疫,慢慢地就形成了舞狮驱疫的风俗了。类似的传说还有,狮子在天上干了坏事,被玉皇大帝斩了,王母娘娘可怜它,就给它身上披了一块能避邪的红布,舞狮的兴起主要就是因它身上披了王母所赐的一块可以避邪的红布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50
☆传说五:
在广东揭西民间,也有当地的关于舞狮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大地上风和日丽,山花烂漫,自由自在,一如仙境。一天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金毛狮子,独霸大地,伤噬万类,欢乐的大地顿时陷于死寂。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见状,为了普救众生,指派沙和尚下凡,施展神通,制服金狮,命令它皈依佛法,为众生造福。金狮依法,与灵猴为友,每年春节前夕即至,为众生驱除灾病瘟疫,岁岁如是,遂成舞狮的风俗。
作者: 小Q 时间: 2013-10-22 08:51
述各种舞狮起源的传说在其流行地域内都得到了当地的认同,并在当地文化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从这些舞狮的传说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个共同特征:第一,舞狮是一种面具文化;第二,舞狮的起源与避邪驱疫有关。要探讨舞狮的起源,必然要先弄清中华狮文化的起源。狮子多产于非洲、西亚、南美等地,埃及早在公元前 3500 年的加尔采文化末期就已创作出具有高度艺术技巧的狮子雕刻作品,约建于公元前 2650 年的哈夫拉王朝的狮身人面像,开创了以石狮作为陵墓守护的先河。从残留在古巴比伦城神庙中的加喜特王梅利什派克二世界碑浮雕(公元前 12 世纪)中,可以找到带翼的狮子 。源于印度的佛教兴起后,狮子作为百兽之王,护法之物,成为神力和王权的象征。在迦什米尔发现的梵文佛经残卷中也记载:“释迦佛出生时,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也说:“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侍列门侧。”由此可知狮子在佛教中作为护法灵兽的崇高地位。在古代中亚的波斯、大食(阿拉伯)等国狮子崇拜也很盛行 。
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曾发现过几十万年前的古狮化石,后来由于冰河的原因,古狮才在中国灭绝。但据现存古代文献,找不到中国产狮的记载,历代学者都众口一辞,肯定狮从西域来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为中亚、西亚等地狮和狮文化的传入创造了条件。现所知最早狮子传入的记载当属班固《汉书·西域传》了,其中写道:“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见西汉时已有狮子传入。到了东汉,此类记载更多,如《后汉书》卷 3 就有汉章帝章和元年(87 年),月氏国献狮子,二年( 88 年)安息国献狮子等记载。随后历代都有贡狮记录,直至清代康熙十七年( 1678 年)葡萄牙使臣本托·白垒拉( Bento Pereira )贡非洲狮为止。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崇拜也传入了中国,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西域诸国贡献真狮的影响。佛教中作为护法灵兽的狮子王是有较固定的狮相的,如《涅槃经》卷 25 记载狮相为:“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鬃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 ”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作为佛教中王权象征和护法灵兽的狮子崇拜也逐步融入中国文化,佛教的狮相也开始中国化,加入了中国灵兽麒麟、龙、凤等特征,保持威严尊贵的同时加入了许多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如《镇座石狮子赋》中描述唐代石狮为:威?百城,褰帷见之而增惧。坐镇千里,伏猛无劳于武张。有足不攫,若知其豢扰;有齿不噬,更表于循良。”已经完全是威而不怒的中国狮子形象了。这种中国化趋势,使得狮崇拜中的狮相与作为帝王贡品的真狮有很大的不同。由此也曾引起了古代中国人的不解,如北魏使者宋云六世纪初在跋提国(今 Balkh )见到真狮时,十分惊奇地说:“观其意气雄猛,中国所画,莫参其仪。” 有一种说法认为,狮和狮崇拜刚传入中国时,由于真狮子作为皇家贡品,很少人能见到,因此画狮者多据别人口传描述而作,加入了很多中国文化的内容,使狮崇拜中的狮子变得神似而非形似。笔者认为这不是真狮和狮崇拜两者形象不同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真狮子的描述中,有较高的纪实性 。这说明真狮形象和狮崇拜形象一开始就在中国走着一条并行发展道路。真狮子在中国经常遭到历代帝王的“却贡”,也就是把狮子宣布为不受欢迎的动物而遣返的待遇,而狮崇拜却在中国适应中华文化而大放异彩。
汉代以来,作为王权象征,护法灵兽的西域狮崇拜的传入为舞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舞狮真正产生应与中国古老的傩舞有关。舞狮应该是传入中国的西域狮子崇拜与中国固有的驱鬼逐疫的傩舞相互影响的产物。 傩是源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先民为驱鬼酬神、消灾辟邪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傩舞是古代举行傩祭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 “十二兽神舞”等名目,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现驱鬼逐疫的内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土的佛教与傩结合起来,产生了佛傩结合的傩队。如《荆楚岁时记》所记的“荆楚傩舞”,十二月初八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此处“金刚力士”是否指佛教的金刚力士有待考证,但“胡头”应是从西域传来 。
舞狮是受汉代出现的“十二兽神舞”等傩舞和魏晋以来佛、傩结合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西域狮子崇拜的护法驱魔与傩文化中的驱鬼逐疫有重要的共通之处,这也是两者发生相互影响的重要因素。傩的主要特点有三: 1 、以驱鬼逐疫为主题。 2 、使用假面具,或披兽皮等。 3 、有傩舞、傩戏表演,由单纯驱疫逐步向驱疫、娱人方面发展。这些特点也正是舞狮所具有的特点,只是舞狮的娱人方面发展的更快一些。前文提及的各种关于舞狮起源的传说也证明了这点。
此外,舞狮和傩还有许多相类之处。就拿舞狮所用的锣、鼓、钹三种敲击乐器来说,鼓和锣都是傩乐的基本乐器。尤其是鼓,是指挥驱傩活动的号今,也是第一个傩乐器。早在东汉高诱《吕氏春秋·秋冬纪》“命有司大傩”句注中,就有“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的记载。在广西重要傩戏师公戏中,也有“蜂鼓不响不开腔”的规矩。锣与鼓的搭配出现在唐代的傩乐中,如《唐人勾栏图》中描述庙会的“障中挝鼓外击锣。”宋代以后逐渐流行,如宋代梅尧臣《除夜雪》的“击鼓人驱鬼”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和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中所说“打夜胡”时的“敲锣击鼓” 等记载。舞狮中鼓手也是整个狮队的指挥者。舞狮中的钹来源于古代佛教法器,声音尖而清脆,正处于鼓声和锣声的谐音地位,作为调和者。
流行于中国各地狮队沿门拜年辟邪的习俗也与傩俗中的丐傩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所谓丐傩,是指以驱傩的名义乞讨的乞丐。他们多采用沿门逐疫的形式,如唐宋的打野胡和明清的急脚子,甚至莲花落、打莲厢、龙舟歌等都与丐傩艺术不可分离。丐傩艺术是近现代出现的众多戏剧形式,如评剧、越剧、黄梅戏等的发展基础之一。 在舞狮的狮子点睛仪式中,过去都用鸡血点睛,而不是现在所用的朱砂。鸡血点睛的习俗就来源于中国古代普遍流行的磔牲傩俗,是驱疫辟邪的重要手段。磔鸡习俗,先秦就有,但专门磔鸡,不磔其它,始于曹魏明帝,以后又发展出专磔雄鸡的习俗。鸡血涂于门,可御鬼于门外,涂于器物,器物就会有灵气,杀鸡、取血、涂物的傩俗,在越南、日本、朝鲜的傩俗中也普遍流行。有些地方狮子点睛仪式中的撒圣水、撒五谷仪式也与古代周傩中的舍萌(撒菜牙)和秦、汉傩中的撒豆播谷以辟邪的傩仪一脉相承。
舞狮中的狮头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地傩面具吞口之中。“吞口,吞口,吞鬼之口。”吞口傩面具以有一张大口为特征,有的大嘴里伸出一条舌头,有的嘴里咬着一把斩鬼金剑,也有的在口中咬着一颗红果等,吞口的大口形象意谓着可以食鬼魅,灭鬼疫。中国南方醒狮采青时吞青、吐青,似乎也带有吞掉凶邪,吐露吉祥的寓意。韩国狮子舞中,狮子叼小孩辟邪也似乎与吞口傩俗有关。
一般认为,舞狮自唐代以来开始广泛流行,有关唐代舞狮的文献记载也较多。著名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万里来。”把一个酷似现代北狮的狮子形象勾勒的唯妙唯肖。唐代最著名的舞狮就是“五方狮子舞”,该舞是盛唐时皇宫中专为皇帝准备的一种狮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 “ 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 唐·杜佑《通典》卷 146 《乐六·坐立部伎》也记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因违禁舞黄狮子(五方狮子舞之一)一事,被贬官济州。此事在唐·薛用弱撰的《集异记·王维》,宋·王谠的《唐语林》卷五中都有记述。一些学者认为“五方狮子舞”是专为皇帝宴饮时的舞蹈,似乎与傩俗无关。其实不然,在唐代的开元傩制中,常常把傩与乐舞结合起来,如唐玄宗本人曾让四名方相站四角,为兰陵王舞在当中作伴,把傩和乐舞合二为一。在晚唐傩制中,傩仪中的文艺表演成分更大,狮子舞也是傩仪中的表演节目之一。 因此“五方狮子舞”可能和宫庭傩仪有密切的联系,也可能与傩仪中历史悠久的“跳五方”有一定的关系。
宋代以后舞狮在各地更为普及,从宋代流传下来的《百子嬉春图》中的舞狮情景看,与现代舞狮已非常相似了。但舞狮与傩的关系一直相当密切,如河北武安早期的《打黄鬼》社火傩舞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明代湖北蕲州有 72 家傩班,当时的学者顾景星在《蕲州志》中详细介绍了蕲州傩仪,其中便提到有西凉狮子舞。清代江西务源县亦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的说法,可见当时傩班的兴盛程度。在甘肃静宁县农村的烧社火、断瘟神和安徽贵池的傩仪中都有舞狮出现。此类狮、傩同现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舞狮与古傩仪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两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娱人功能长足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而古傩在向现代傩转化的过程中,娱神的成份逐渐减弱,娱人的成份越来越强,许多地方发展出了傩戏。但与舞狮比起来,其娱乐性和普及性有很大差距,仍带有明显的驱疫娱神的特征。正因为舞狮娱人和傩仪娱神的不同发展路向,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舞狮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逐步走向了世界,甚至走回了狮子崇拜的发源地印度和中亚;源于中国,曾在东亚地区广泛流行的傩却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式微,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濒临灭绝。这已引起了东亚各国的重视,纷纷表示要保护好这份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瑰宝。
作者: 精彩人生 时间: 2013-10-22 09:09
作者: 明兲、艮羙? 时间: 2013-10-22 09:09
作者: 新人cai 时间: 2013-10-22 09:09
作者: 兴兴 时间: 2013-10-22 10:03
作者: 冰是睡着的水 时间: 2013-10-22 19:08
谢谢楼主分享
欢迎光临 揭西在线网--揭西论坛社区,历史,旅游,特产,风土人情,谈婚论嫁,聊天交友 (http://www.663jx.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