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北京一家媒体报道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耗资60万元建“张灵甫将军陵园”,引起国内媒体关注,本报记者昨日前往该陵园探访最新情况。 匆匆更名 石牌楼上的“张灵甫将军陵园”工人用一面铜牌遮挡 近日,北京一媒体报道“60万修建张灵甫墓园”引发网络热议。 昨日下午4时许,原本矗立在长安区东大村南环山路上南侧的“张灵甫将军故居”的大石头,在东大街道办负责人现场督办下被搬走。 下午5时许,东大村村南,4名工人用一面铜牌遮挡好石牌楼的“张灵甫将军陵园”几个大字,一名工人说,他们是下午接到通知后就赶过来的,“现在这里按照规定改为‘东大村公墓’”。 这时,不少村民也在牌楼下围观。一辆广东牌照轿车停在石牌楼下,一中年男子下车后,不断地用手机在拍摄包括牌楼、张灵甫衣冠冢以及“抗日名将张灵甫纪念碑”等等景观,“因为最近正好在西安,看到网上对这个事件关注度很高,就专门来看一下的”。 热点回应 为什么建设张灵甫墓园? “因张灵甫为抗日名将,故将衣冠冢建于此” 附近多位村民也在牌楼附近逗留很久,一位村民称,当时修建墓园耗费了60多万元,“当时在村子的账务公开项目上,都写得很清楚”。随后,几名东大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来到这里,在对牌楼和墓园后面靓装石碑查看拍照后,匆忙离开。其中一位工作人员说:“下午4点左右,在街道办书记和主任现场督办下,将这路口刻有‘张灵甫将军故居’的大石头用大型机械吊走了,张灵甫与妻子合葬墓东边橱窗里陈列的有关张灵甫的4张照片也已经被拿掉。” 针对东大村修建的这一墓园,长安区外宣办负责人介绍说,修建该墓园,长安区和东大街道办的政府部门均未参与。西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时,征用了东大村位于环山路以北的集体墓地用地,因此为解决村民墓葬需要,村里就将东大村环山路以南15亩土地用作村民墓园。由于当时愿意将坟地迁到此处的群众并不多,考虑到张灵甫为村上历史名人,又是抗日名将,故此将张灵甫的衣冠冢也建于此处,引导村民迁坟。 60万建张灵甫豪华陵墓? “建墓园共花60万,张灵甫墓葬花了2万元左右” “这里现在共有4000余村民墓葬,突出张灵甫的名字,可能也考虑到他作为抗日名将,会给村子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实际上张灵甫墓葬仅仅是这诸多墓葬中的其中一个。”该负责人表示,由于属于村集体墓园,为便于当地群众祭祀和管理,在园区修建有停车场、公厕、管理人员办公楼等配套设施,“经调查,这60多万元并非仅用于张灵甫墓葬的建设,张灵甫墓葬设施只有2万元左右。” 目前,长安区区委、区政府已将调查情况及时向西安市委、市政府和省上有关部门做了汇报。“这15亩墓葬用地,包括现在张灵甫墓葬用地和其他村民墓葬用地,但两者之间有一道铁门和围墙,昨晚10时30分,已经被东大村组织村民连夜拆除,恢复原本村民公墓的本意。这座墓园牌楼上现在恢复为‘东大村公墓’只是回归了它的本来定位。”记者袁小锋 张灵甫生平 张灵甫(1903.08.20~1947.05.16),男,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因杀妻案改名张灵甫,字钟麟。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16日,于解放战争之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终年44岁。 1903年8月20日,张灵甫出生在长安东大乡东大村的一户农家。家境不错的张父将张灵甫送入私塾,11岁的张灵甫进入小学。后考入长安中学。 1923年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接受新思潮的影响,张灵甫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张灵甫积极参与之余,深感学生的软弱无力。愤而投笔从戎,到河南开封参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 1926年秋,张灵甫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开始了他20年的戎马生涯。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张灵甫将军的抗日功绩得以正名。 (编辑:纪 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