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畅笑声喧 大爱代代传
河婆新济襄桥、济襄亭、桥西路全景。李维照 摄 □ 黄健新 发源于揭西良田的榕江上游横江河,在翻越了绵延数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后,汇聚于横江水库,流出横江水库后进入平坦的河婆城。济襄桥,就建于河婆溪角村口的新埠潭上。 近日,当记者来到慕名已久的济襄桥时,只见桥上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水在桥下淙淙而流,欢声笑语在桥上轻轻飘荡。桥两岸,水泥路平坦宽敞,高楼林立,民居整齐,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长桥卧波 造福两岸百姓 听说记者前来游赏济襄桥,揭西乡贤、现旅居深圳的知名词作家张志诚先生,专程从深圳赶回河婆,向记者介绍济襄桥的历史。昔时新埠潭水深流急,两岸民众来往受阻,过河靠渡船,经常造成舟覆人亡的惨祸。溪角人张济襄(生于1780年8月)一生宅心仁厚乐善好施,生前留下部分田产、店铺,其租金收入主要用于公益,并将此租金收入称为“济襄公偿”。1928年,济襄公后裔继承祖辈乐善好施美德,从“济襄公偿”中拿出18000大洋作为建桥资金。历时4年之久,终于建成长90米、宽4.6米、桥栏高1.3米的钢筋水泥桥,并命名为“济襄桥”。大桥中段桥栏外侧镌刻的“济襄桥”三字,为大诗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手笔。东西桥头各书一对联,东边“辟伦资利济,经古镇怀襄”,西边“济人登彼岸,襄事福榕江”。 1932年农历二月廿一,“济襄桥”竣工,两岸民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从此以后,两岸民众随时都可以来回走动了,走亲访友与货物交易流通也方便了,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漫漫岁月,“济襄桥”同样历尽了沧桑折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寇飞机轰炸,大桥岿然屹立;多次特大洪灾考验,大桥依旧安然无恙! 站在桥头,俯首寻觅昔时济襄公后裔造桥的足迹:他们肩挑手扛,潜水挖基,不辞辛苦。周围群众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义工义劳,众志成城,体现了河婆山城老百姓热心公益、倾力民生的崇高品德。可以说,济襄桥的每一个元素,均是爱心凝聚而成!济襄桥,是一曲弘扬真、善、美的赞歌! 传扬祖德 续建“连心桥” 眼前的济襄桥,是2009年开始重建的。2008年,济襄桥因建造历史悠久,在河床侵蚀和多次特大洪灾的双重冲击下,倾斜下陷,变成危桥。次年9月,当地政府成立“河婆济襄桥重建筹备组”,济襄公裔孙慷慨解囊,捐资300多万元,于2010年9月28日正式动工重建。新桥风貌与老桥保持一致,新桥主体栏杆居中一跨的栏杆外侧雕塑着浮雕金字“济襄桥”,仍然采用于右任先生的手迹。桥东端、西端的浮雕对联内容,也与旧桥保持一致,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更大方、壮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大桥宽由原来的4.6米扩展为7.65米,大桥长度及桥栏高度、结构、造型不变,桥墩由原来的2座3孔改为4座5孔。远远望去,大桥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如一条彩虹,飞架东西两岸。每当霞光满天时,彩霞映照在桥上、水上,人在桥上闲庭信步,恍若在彩虹中轻歌曼舞,胜若仙境。 依依不舍离开济襄桥,记者在东桥头看见一座魏然屹立的亭榭,名曰“济襄亭”,亭分2层,下层由六根石柱擎起下亭檐,下亭檐以琉璃瓦筑顶,6个棱角弯弯钩起,每条棱角脊梁上置一瓷狮,6只瓷狮瞭望着四面八方,守护一方平安。上亭檐与下亭檐在结构上相似,只是体积较下亭檐小些。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原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获悉河婆重建“济襄桥”的喜讯后,欣然为“济襄亭”题写了亭名,表达了迟浩田老将军企望群众“弘扬善德,乐善好施”的厚望。 在桥西,是宽敞、平坦的桥西路。桥、路、亭同时修建,同时竣工,桥、路连成一体,两岸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了。为了修建桥西路,揭西共有28个姓氏共700多人捐资,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终于使桥、亭、路一气呵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河婆境内的一个旅游新景点。 徘徊在亭内,抚摸着光滑整洁的石柱,张志诚先生显得十分激动,这位曾经为济襄桥改造工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揭西乡贤,看着眼前的迷人风景,思绪翩翩。他激动地说,济襄公裔孙先后2次修建济襄桥,说明济襄公留下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美德得到了传扬,正是这种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铸就了济襄桥的灵魂与风韵!更为可喜的是,除了张氏外,共有28个姓氏参与了河西路的建设,700多人捐资修建平坦的康庄大道,父老乡亲们对公益事业这么热心,怎不会令人肃然起敬! 是啊,正如揭西老百姓所说,济襄桥是大爱之桥,是心灵之桥!我们企望,神州大地上不断有新的“济襄桥”涌现!
:) :loveliness: :o :P :P :o :o :lol :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