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揭西县“彭如槐、彭如干故居”文物保护的建议
关于加强揭西县“彭如槐、彭如干故居”文物保护的建议--政协委员罗林虎(提案线索提供:彭向阳)理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对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发表了很多次重要讲话,要求提高各项文物的保护水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对文物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当前,我省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令人揪心的是,国家公布的100多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或拆真建假,导致面目全非,名存实亡。2014年10月2日,我连同揭西乡贤彭向阳先生等5人驱车来到了五云龙江村的“彭如槐、彭如干故居”,穿过田间地头,四周都是崩塌的残墙败瓦。由于正中横梁木雕被盗,主楼坍塌进不去,这座建筑是清代建筑,属于典型的客家“九厅十八井”风格。彭如槐、彭如干是揭西县的一位重要人物,与他相关的历史遗迹五云镇龙江村的“九厅十八井”也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很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彭如干(1734—1803年)号立斋,字洒湘,吉康都(今揭西县五云峒)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中式举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67名进士出身,任河南省开封道(开封、归德、陈州、许州)兵备道按察使司,官秩正三品,主治兵备事宜,赏戴花翎。后官至黄河道、以督造黄河著绩而升擢黄河南按察史司。彭如槐、彭如干兄弟的故事和历史贡献: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广东惠州府海丰县吉康都(今揭西县五云镇)有个在揭阳县教书的彭名史,膝下的两个儿子彭如槐、彭如干读书都异常勤奋,没有灯油,就上笔架山劈松木片,用来点火照明攻读。十年寒窗之后,他们都准备上京赴考。在他们要起程上京的那天将要天亮时,鸡啼了一声、两声、三声……他们仔细一听,却不是雄鸡报晓,而是母鸡啼叫,兄弟俩同时惊叫兆头不好,便说要改日上京。他们的母亲却笑了,琅琅说道:“鸡麻啼出鸡公声,涯子今科中头名。”听母亲这么一说,兄弟俩都乐了,便决定上路。他们来到村前的长垅溪,谁知刚踏上木板桥,桥就断了,兄弟俩同时掉进了溪中,幸好溪水不深,但游得上岸来,却已是落汤鸡一般,不免又感到兆头不好,又想改日再登程。他俩回家换衣服时,母亲问明了原由,又微笑着念道:“树桥断了造石桥,脱去布衣换红袍。”兄弟俩听了,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几个月后,他们来到北京,正是开考之日。于是,他们马上赶往科场。到了那儿考场已经封禁,兄弟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擂起门来。门卫立即把他们揪住,说他们扰乱科场,要各打五十大板。兄弟俩连忙说:“我们是广东来的试士,请高抬贵手。”门卫一层层报进去,兄弟俩等了许久,才见考官出来说:“错过考时,本不许进去,但念你们万里而来,本官可稍作通融。现在我出句对,谁对得好就进去,对不上的就回去吧。”接着吟道:“小小彭皮(田沟里的小鱼也叫彭皮),焉能水中作浪?”彭如槐马上对道:“翩翩彩蝶,只要花下寻香。”主考官不禁叫了声:“好!”于是,彭如槐被放进去了。主考官又高声诵道:“两尾金鱼,岂敢龙门跳浪?”彭如干高声应道:“一双瓦雀,特来凤阁争巢。”主考官又不禁喊了声:“妙!”于是,彭如干也被放了进去。考试结果,彭如干中进士!不久,彭如槐到福建长乐县做知县;彭如干到河南汝宁府任知州,后又升任黄河南按察使,职管治黄工程。兄弟俩做官期间,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老百姓的爱戴,彭如槐被人称为彭青天。中国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两岸河堤常常缺口,河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历来治黄河的官员都因为堵不住缺口或者贪污被皇上罢官或者治罪。1788年夏天,乾隆皇帝拨款四百万两银子要彭如干堵住一个大缺口。领到这个苦差使后,面对黄浪滚滚的黄河水,彭如干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彭如干让人砍了许多又大又老的松树制造了许多木船,分别运载草、石、泥三种材料,先把草船凿沉横架在决口上,然后把载石的船凿沉压在草船之上,最后把土船上的泥沙倾倒在石船草船之上,就这样,大缺口被堵住了。老百姓都返回家园耕种,安居乐业。彭如干整治黄河只花去了三百万两银子,节约的一百万上交国库。乾隆皇帝很开心,以治黄河功勋卓著为由,加封彭如干“二品道名加河南按察使衔,钦赐一品服色顶戴花翎”。后来,黄河边上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建了一座“彭公庙”。彭如干治黄河缺口,想到了家乡浸水不会腐烂的老松树做的木船,用智慧治黄河,让家乡人引以为傲而自豪。彭如干也不忘故乡,拿出奖金和俸银在故乡五云镇下岗寨修建了一座“九厅十八井”的大官厅,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揭西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现在拿来养猪的大宅子)。问题:由于当地政府保护不力,这座古建筑被盗贼偷去了一些主梁木构件,使这座历史文化古迹遭到毁灭性破坏。全座有九厅十八井,多处倒塌,按察第配套六十间房,建筑27年完成。作为揭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故居沦为了养猪场。同去调研的文物专家表示,如请专业施工队大修,此房甚至还能再活百年以上。如果政府没钱无力维修,争取可以得到彭氏族人支持,需要的钱也不是天文数字。大体感觉现状保留较好,周边也不用拆迁费用,支出较单纯,经初步勘察,虽然墙体有坍塌裂缝,但不是严重的结构性裂缝和塌墙,因此修好的可能性较高。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27 条规定,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行分类保护。据了解,但座建筑已经列入揭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县里保护不力,如果这样建筑再不保护,很可能就会坍塌掉。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特色建筑,如果没有修缮,房屋坍塌或者受其他破坏就十分可惜,这种大户人家的庭院,目前在粤东地区已不多,在揭西境内也几乎消失,得以保留者寥寥可数,需要得到揭西县政府重视。办法:1、建议先把故居围起来,进行临时性保护。争取省、市里拨点款,给予永久保护。还可以跟当地彭氏乡人筹集一部分款项,需要地方政府重视圈头+彭氏族人捐出款项支持,彭如干故居就可以重修好,这样级别的故居没保护好,愧对在历史有巨大贡献的彭氏兄弟,下来还要有相应的政府财政投入,更好地发挥这座清代古文物建筑的社会效益。2、要加大对彭如干、彭如槐故居这座历史文化建筑物保护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电台加强对故居的宣传,努力形成良好的保护历史建筑古迹的舆论氛围,使市民能够更好地意识到文化古迹保护为揭西县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好处。3、将“彭如干、彭如槐故居”建设成纪念馆,将他们的历史贡献加以宣传,让市民通过展示了解彭如干、彭如槐的贡献,为充分挖掘揭西本地历史建筑文化资源、加快揭西县历史遗址保护作出新的贡献。4、主管文物建筑的政府部门要抓住当前历史上少有大好的文化发展机遇,主动作为,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 故居”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认真做好历史建筑古迹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把文物保护事业放到全县文化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深入思考、科学谋划,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014年10月3日 :) :) :loveliness: :o :) {:soso_e1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