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能臣刘公系列文章(三)
十四子溪口候父1653 年先祖能臣公走出良田风门坳山门,在龙潭镇汤坝村宫背营室安居。此后人丁兴旺,所生 14 子在父母谆谆教育下,攻文,习武,拼搏成才,且皆有功名。能臣公谋事深远,且有过人智慧和胆识,更是为人办事忠厚诚实,深得潮州府总兵刘进忠的赏识,总兵将“龙潭一约之地粮山埔田、一十八个山峰、东西四十里,南北七十里”,全数转契给能臣公,公成为富甲一方的显赫人物。此时能臣公一家书香门第,家业昌盛。
那时,公一家人口众多,虽建有号称九厅十八井的‘起龙围’坚固围屋,但实难容十四房众多子孙居住。公思谋良久,对自己所能管掌的山场田埔,暗中进行多次反复考研,以自己所学渊博的古代地理玄学知识,结合地理明师指点,公意欲在大埔头建一新寨场,让子孙居住宽敞一点。但大埔头此地后山坡有一穴某姓某某的祖墓,能臣公欲在此建屋,某某认定有碍他的四周“风水”墓场,能臣公认定此处为自己的土地,且手握潮州府尹行文契约,在自已的土地上建房谁也无权干涉。故此,为此事两家争执不休。
话说某某同样是某地家大业大,富甲一方的有名望的大地主。他生有二十九个儿子,又得一养子,共三十子,算得上是真正的财丁两旺。但子孙虽多,各自心思不同,平时对父亲所谋事业,表面不反对,但心里各自为政,正是心不往一处想,力不往一处使。某某对儿子的言行是心知肚明,有时也自叹家门有缺团结。为了‘保护’祖墓,某某虽得不到孩子的全力支持,他老人家也只身独担大责,意欲与能臣公争个理儿,甚或对簿公堂。
此时,能臣公与某某同是各自一地的富户,在当地是说一不二的风云人物,在河婆六约,两人同样是有一定威望的领军人物,平时两人在处置六约公事中,也有一定交情,在河婆六约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现在为一地之争,一时间传遍河婆六约广大乡里。又因各自富甲一方,且均是有脸有面之人,虽有六约之士调解,最终两家不能和解,发展到官司直诉揭阳县府。但是,官司日旷月久,揭阳县府多次调解不成,直争讼至春节“年关”也不能结案。能臣公与某某只好各自回家,待春节后再各备案由辨论。
话说能臣公十四个儿子,自老父亲离家应诉后,家中之事在母亲和兄长带领下,团结一心,同样置业营生,百事不辍。但父亲在外,儿子日夜总记挂在心,不时打听远隔百里的老父亲的起居饮食,身体平安消息。当得知官司未能如期结案,老父亲将近日回家欢度春节,全家老少一片笑声,日日打听老父亲船期到溪口的时间。当船至溪口时,能臣公十四个儿子、十五辆轿一字儿排开,面迎来船方向,早已在北岸等待多时了,十四个儿子见老父亲平安回家过年,兄弟笑颜逐开,有的扶父亲上岸,有的下船帮搬行李箱。恰好某某同时在南岸上船,但南岸上空无一人接船。在寒风中,他一个人孤零零站了许久,眼望北岸能臣公父子交谈甚欢,不觉仰天长叹:我虽有三十子,但论教子我不如刘能臣也,子不孝,父之过也。他隔着茫茫一江溪水,对能臣公大声说:明年官司不打了,我不如你教子有方也。1684 年,能臣公在大埔头建起了三街六巷的典型的客家围屋。
能臣公裔孙 佑育记述
:) :) :loveliness: :loveliness: :) :) :lovelines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