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人的回忆】街巷旧时吆喝声哪去了?
“补鞋~补遮~”,“旧铜烂铁来卖~”,“层高坂~豆腐花~”……这带着浓厚揭西味道的吆喝声,许多人都不会陌生。这些传统手工行当及吆喝声,曾经是我们城市的一部分,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行业变迁,一些传统老行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昔日的原声吆喝更多的为高音喇叭所取代。然而,这些老行当吆喝声仍被老一辈人津津乐道,甚至还勾起他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小编呼吁大家把文章转发出去,让更多家乡的人看见,不要让这个我们揭西特有文化被科技所代替。
A 嗓音吆喝“退隐江湖”
提起补鞋、补锅、卖针线、卖小吃这些当街吆喝的老行当,在揭西生活了一辈子的黄叔婆记忆尤深。“以前的人生活较为简朴,锅鼎、雨伞这些东西都是用了再用,因此这些‘穿村过巷’修理日常用品的行当就特别吃香。还有就是担着小担子走街串巷卖草坂、豆腐花等小吃的,也特别受欢迎。”今年80多岁的黄叔婆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声音一在街头响起,人们便纷纷拿着各种物件出门围着挑着担子的匠人和摇着拨浪鼓的货郎,邻居之间也会相互交流,看看谁家锅补得好,谁家的草板好吃,谁家的针线好用,左邻右里有很多互动,感觉十分亲切。
黄叔婆现在已经住进花园小区,街边的各种噪音吆喝也早就“退隐江湖”,对此,黄叔婆和她的老朋友们常常觉得不无遗憾,“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年轻人家里的物件用不了几年就扔了换新的。这些行当被‘自然淘汰’了,那些吆喝声仿佛还在耳边,眼下却已成为我们这些老人的珍贵记忆。”
B 喇叭叫卖乏味嘈杂
随着行业变迁,如今,一台台聒噪的高音喇叭代替了宛转悠扬的嗓音吆喝,充斥县城大街小巷的各种叫卖吆喝声,已失去往日原声吆喝的味道,多了几分嘈杂,甚至让人颇觉厌烦。
“修旧电器呀,修冰箱、电视、洗衣机”, 几年前搬到河婆某小区居住的黄叔婆听到街头叫卖的吆喝声,远远地以为还是以前的原声吆喝,走近一看,见一名中年男子坐在停于小区门前的三轮车上,车头的小喇叭在不停地播放着录音的吆喝声。黄叔婆失望了,在她心里,时代变了,喇叭吆喝取代了嗓子吆喝,但它失去了左邻右里亲近的机缘,也淡薄了诚信的味道。
“用扩音器、录音机重复播放是省事了,但这些语音吆喝声就像复读机一样,令人觉得乏味,有些一响就是一整天,有的还配上电子音乐,听着还刺耳,简直就是噪音污染,听久了很烦躁。”家住河婆的吴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叫卖声基本都是录音后通过高音喇叭反复播放,都成了城市的一大噪音了。
C 别让“老声音”成“绝唱”
采访中,不少叔婆、‘伯妹’流露出对街头吆喝声的怀念之情。“以前我们光顾的那个剃头匠,现在也有了自己固定的铺位,不再到街头吆喝了。”村民黄先生说,自己时常怀念起老剃头匠的吆喝声,感觉很实在很亲切。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认为商家的吆喝与他们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往往表里如一,没有这些声音的吆喝,少了跌宕的层次,也少了纯朴的味道。
一位收废旧物品的大叔则解释为什么不直接吆喝而用高音喇叭,他说,现在的县城不像以前的小巷一样幽静,而且楼层高,嗓音吆喝根本听不清,不用高音喇叭,又费劲又没效果。
“我们的耳朵时时被电视、网络中那些程式化、过度包装的所谓创意广告反复轰炸,便更觉得这些富有市井气息的原生态广告语有一种珍贵的美。”身为80后的吴女士呼吁有关部门将这些原汁原味的手工行当和吆喝声收集起来,保留这份民间文化,不要让它们成为“绝活”和“绝唱”。 :) :loveliness: :) :loveliness::loveliness: :):) :loveliness::loveliness: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