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境內三山國王廟人文性格的研究
目 錄內 容 頁碼
摘要
感謝
壹、 前言 ………………………………………………2
貳、 三山國王廟的本質…………………………………3
參、 苗栗縣三山國王廟…………………………………7
一、苗栗縣三山國王廟對三山國王由來的介紹 ………7
二、苗栗縣三山國王廟創廟經過………………………9
三、三山國王的排序……………………………………11
四、苗栗縣三山國王廟信徒結構、經費來源及
主要活動…………………………………………………12
肆、 宗教與成人教育…………………………………13
伍、 建議三山國王廟努力的方向……………………14
陸、 結 論……………………………………………16
柒、 參考資料…………………………………………17
捌、 廟方提供之資料…………………………………18
玖、苗栗縣三山國王廟外觀照片……………………19苗栗縣境內三山國王廟人文性格的研究
國立聯合大學 苗栗學研究中心 黃尚煃
壹、前 言
三山國王廟是座甚麼性質的廟,在一般台灣人(無論是福佬人或是客家人)的觀念中,大多把三山國王視為客家人的守護神(劉還月1999)。但是客家人群聚的地方,如桃園縣,新竹的湖口、新豐、竹北,苗栗的南庄、獅潭、大湖,屏東六堆的長治、麟洛等地,反而找不到三山國王的祭祀。而台灣近一百四十餘座三山國王廟,幾近三分之二左右並非落戶在客家人聚集之所,而是在福佬人的墾地或是在客家人原本就稀少的地方,如嘉義、宜蘭。在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境內近四十座三山國王廟,都分布在福佬區。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三山國王廟在台灣客家信仰中,是個分佈極廣的神祇,但有廟的地方客家人並不多,客家人群聚的地方並不都信奉的三山國王這個守護神。
在三山國王的原鄉----中國大陸客家地區,三山國王只是潮汕地區的角頭神,「信徒包括福佬和客家兩種,並無方言或族群的區隔(邱彥貴1993)」,其他地區的客家人大多不以祂為守護神。
三山國王來到台灣,反而成為許多地方人們的守護神,根據劉還月先生(1999)在《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一書中分析指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的建立是因為:(一)、清初三代,是台灣客籍移民最艱苦的時期,主要是由於施琅上疏訂定的「渡台三禁」中,明白規定「嚴禁粵人渡台」,使得整個移民歷史,除少數早來的客家人外,其餘大多數都比福佬人晚五十至一百年才渡過黑水溝,加上中國粵東沿海的港口條件較差,距離台灣也較遠,移民來台的客家人和福佬人相較,一直都屬於少數,…弱勢族群位了保護族親,乃以興建會館方式,讓渡海初來的同鄉有所依靠。…中國潮汕地區的客家人,乃興建會館同時供奉地區的角頭神以為守護。清乾隆年間,蓋在港口海邊的幾座三山國王廟,大多扮演這樣的腳色。(二)、在台灣移民墾植區與原住民最接近的山區,也就是客家人群聚居住的地方,就以宜蘭來說,三山國王廟最多,有二十六座之多,大多建在近山地帶,也就是「番害」較嚴重的地區,很顯然的,台灣的客家人在向山區開墾的過程中,遭遇極多困難,爲尋得安慰與支持,獨山、明山、巾山神化而成的三山國王,已從敕封的王爺角色,再度轉換為原始的山神。客家人祀奉他們,希望藉山神之力,化解開山的艱難,並藉由山神的威力,嚇祖番族出草。(三)、三山國王廟分布在閩客衝突最激烈的地區,如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境內近四十座三山國王廟,都分布在福佬區,這乃是客家人面對福佬人強大壓力,決定建三山國王廟,主要藉三山國王克敵制勝之能,以期面對其他族人時,不致屈居下風。在民間流傳的三山國王成神的版本中,都因扶弱除惡,救一國之君脫險,因而成神,其影射一個正人君子(如客家人一向詩書傳家),碰到危難面對強敵,得到三山國王救助,得以絕處逢生,正是客家人夢寐以求的事。
貳、三山國王廟的本質
三山國王是山神,是無形的。所謂山神是: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分別鎮守廣東縣潮州府的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並以之命名。所謂無形是:祂們是自然神,是山神,不是世人成道成仙的神。其姓氏及生平是後人尊崇而加進來的,用以增添三位國王民間的信仰度(曾慶國1997)。在歷史上有關三山國王最詳實、最具代表性的文獻當推元代劉希孟所撰的〈明貺廟記〉,內容是這樣的:
皇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岳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故潮路三山之神之祀,歷代不忒。蓋以有功於國,宏庇於民,克至於今日休。潮於漢為揭陽郡,後改為邑。於西北里有獨山,越四十里又有其峰,峰之右有亂石激湍。東潮西惠,以石為界。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靈之所鐘,不生異人,則為神明,理固有之。
世傳,當隋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扥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其地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紺碧色,大者盈尺,咸以為異。鄉民陳某姓者,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招己為從,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具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咨,謀巾山之麓,置祠合祭,前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祷必應。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懼靈,日以益著。人遂封化王,以為界石之神。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眾祷於神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致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霽,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衎衎欣欣,是神之休庇乎人,敢不明受其賜。宋太祖開基,劉韔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訴乎神,天果雷電以風,韔兵敗北,南海以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賭金甲神人,操戈馳馬突陣,師遂大捷。劉繼元以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乃昭封明山為靖化聖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敕本部增廣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復加封廣靈二字,則神大有功於國也。
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自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迄今至順壬申,赫若前日事!嗚呼盛哉!神之廟食於是邦,與山為礪,與海同流,豈徒曰捍我一二邦以修!
三山國王最早出現在地方誌書的記載,應是明嘉靖年間刊行的《潮州府誌》所記載的: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
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相傳有三神人出於巾山石穴,因祀焉,今廟猶存。
此外《永樂大典》及《韓江見聞錄》也出現三山國王的記載,清代以後有關客家的文獻卻少見有此神的出現(劉月還1999)。
中國人祭山拜川,其來有自。如五嶽的崇拜,《史記 封禪書》的記載「天子祭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在堯舜禹的時代,就傳說有帝王每五年一度巡視五嶽的軌範,對五嶽的祭祀,其儀軌視同國之三公;對江河的祭祀,其儀軌視同國之諸侯。以示對生養人們的這塊土地,深懷敬畏,崇功報德。
自秦朝之後,歷代帝王多有登泰山「封禪」的祭祀活動。泰山被歷代帝王視為與天庭的通路,易姓而王,必得天庭的批准,所謂「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封」者,即在泰山之上設壇祭天,「禪」者,即在泰山之下的梁甫(父)山上設壇祭地,合稱「封禪」。
自唐朝以後,歷代帝王多對名山大川進行加封,使其符合民間人性化的期待。唐武則天封中嶽嵩山為中天王,唐玄宗封西嶽華山為金天王,東嶽泰山為齊天王,南嶽衡山為司天王,北嶽恆山為安天王。宋代則改王而尊稱為帝,東嶽為天齊人聖帝,南嶽為司天昭聖帝,西嶽為金天順帝,北嶽為安天王聖帝,中嶽為中天王崇聖帝。到了明洪武年間,認為神就是神,所以取消帝王之號,改為神號。可是帝王之號沿習已久,人們與帝王之間,親近狎玩,其有情有義,自比與神交往有趣的多。明朝的敕令實際上沒有產生作用。
事實上,自兩漢以後,人格化的山神在民間出現,泰山之神成了
泰山府君,東嶽大帝,成為與閻羅王一樣的陰間大神,甚至居閻羅王之上。原來象徵「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的帝王祭天聖地,變成主掌陰間鬼府的東嶽大帝。據說東嶽大帝所主人間、陰間諸事,十分繁重。泰山之外的其他四嶽,如南嶽衡山所奉「南嶽司天昭聖大帝」即為祝融神君,主管星象分野,水族魚龍;西嶽華山所奉「西嶽金天願聖大帝」,主管金銀銅鐵錫五金之屬,陶鑄坑冶,兼羽毛飛鳥之事;北嶽恆山所奉「北嶽安天玄聖大帝」,主管江河淮海,兼四足負荷之類;中嶽嵩山所奉「嵩山中天崇聖大帝」,主管地澤川谷溝渠山林樹目之屬。都各有所司,其他如東海三神山及崑崙神山,與長生不老有關,在民間信仰盛傳不衰,都是人們追求生命超越的豐富聯想。
在台灣的廟宇承襲了這種想法,對於其廟內神明的來源,用的是人神交往有情有義的模式交代。反觀中國大陸,對於廟宇的研究,傾向於以科學方式,探究其中元素,以旁觀者純學術的敘述真實的社會現象。1992年10月4至6日,在大陸廣東省偈西縣偈西賓館所舉辦「首屆三山祖廟學術研討會」,眾多學者發表論文,提出以下的幾種說法:
三山國王是(一)山神----馬風、蔡俊舉、劉天一等,根據《明貺廟記》所說三山神的由來,成為偈陽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的山神,日本漥德忠教授說是三座山的神格化,黃國漢則認為是「山岳神和社會神的混合體」。(二)社神----蔡啟賢在《從三山神的歷史說起》一文中,肯定三山神為社神的說法,蔡錦華的論文題目就叫《社神「三山國王」初探》,它以海豐縣過去「基本上一社一宮」,「有許多鄉社,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歷史」為例證,簡述三山國王具有神社的性質和作用,陳文惠、陳春聲在《社神崇拜與社區地域關係》一文中,以澄海樟林三山國王廟為例,認為各社區的國王廟是社廟,是社神崇拜。(三)祖先廟----吳金夫在《嶺東漢族移民的祖廟》一文中,從移民和文化傳承性的角度,提出和論證了三山神來自中原移民的祖先神說,他認為三山神不是自然神,也非「佛」非「道」,如果是巾、明、獨三山的神格化,不同時期遷來嶺東各地的潮、客移民,不會認同,共同尊祀它,而找不出原由來,嶺東移居海外的人,也不會帶到海外去,又千里迢迢專程回來詢根問祖,拜三山祖廟。(四)人本化昇華的神----泰國學者李紹儒在《從人本化談到神明的昇華》一文中,提出三山神是人本化的昇華,是「歷史上一個民族的智慧超群武藝卓越的突出人物,顯赫的功德植入後人的思維,而被供奉作為精神上的典範人物。」(吳金夫1993)
中國大陸學者把三山國王人文的內涵元素分析為:山神、社神、祖先神、及人本化的昇華,四個面向,各有其見地與理論根據。而台灣學者,尤其客籍學者,感受其祖先篳路藍縷,開疆闢土的血淚,三山國王在其祖先面對「無助與無奈」時給予「陪伴與關懷」,對三山國王的敘述與分析,多了一份「亦神亦祖」感恩的心懷,所以將三山國王視為祖先神,應是中國人崇功報德的想法,並無追原溯祖之意。基本上三山國王是山神,是社神,是祖先神,是人本化昇華的神,兩岸學者的看法大致相同。
參、苗栗縣三山國王廟
苗栗縣境內有四座廟宇以「三山國王」主祀,一座以「三山國王」
為配祀。這四座分別是:苗栗市三山國王廟、卓蘭鎮峨崙廟、頭份鎮大化宮、湖山宮。另一座是:公館鄉公館五穀宮。都具相當歷史時代及其文化的深層意義。
一、苗栗縣三山國王廟對三山國王來由的介紹
在台灣出版的論文中,對三山國王的探討,以元朝劉希孟所著《明貺廟記》一文為基礎,如楊國鑫(1988)、潘朝陽(1993)、陳春聲(1995)等;而台南三山國王廟係潮州人台灣知縣楊允璽和台灣鎮標左營遊擊林孟雄率粵東諸商民所建,並載入府志,還寫有《三山明貺廟記》一文,只是作者變成盛瑞明,比較《明貺廟記》和《三山明貺廟記》的內容幾乎完全相同(陳春聲1995),其間原由早有專家論述,此處不引。而苗栗四座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祭祀的宮廟,也都以《三山明貺廟記》為其本,再用一些口述的「救駕」故事,來彰顯三山國王的靈驗。如「苗栗三山國王廟聖蹟簡介(1967)」記載:
「按三山國王,相傳係廣東縣潮州府偈陽縣之巾山、明山、獨山,在隋代有神三位出於巾山,自稱為結義昆仲,分鎮三山,後來居民乃於巾山之麓設祠合祀。唐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韓愈,遭霪雨害稼,曾禱神顯靈有所應驗。明禮部尚書潮州人盛瑞明在《三山明貺廟記》中謂:此廟『肇跡於隋,顯靈于唐,受封於宋』宋太宗曾分封三山之神為國王,賜廟額為『明貺』。敬悉乃宋朝徽宗弟之救駕者,即皇叔功臣,屢次出師應戰,退寇安邦護國,每次賊寇平靜後即退隱,皇帝欲留三兄弟在朝為官,均拒接受,視榮華富貴非為永遠之福,而退隱華山。據悉:三山國王大元帥連清化,二元帥趙助政,三元帥喬惠威,自結義為昆仲同心一德,正似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焉。(1967年該廟重建竣工時之簡介)」
如「頭份鎮斗煥坪大化宮(三山國王廟)略史簡介(2003)」記載:
「本宮奉祀三山國王,肇蹟於神州大陸,國王生前威德兼備文武雙全,原籍隸屬廣東縣潮州府偈陽縣,大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潮州偈陽為漢代郡都,後改邑,北兩百裡有獨山,越四十里有一奇峰,其又有眾石湍激,東潮西裏以石為界,渡水為明山,連接梅山三十里有巾山地名曰林田,三山並立蔚為奇觀,此三山鼎峙英靈之所鍾也。宋太宗興國四年,太宗御駕欽領王師征伐北漢流寇劉繼元,被困於太原城下,忽睹三位神人揮戈躍馬嚇退賊眾,師遂大捷。賜封潮州偈陽三山神為:連國士清化,鎮守巾山,為威得報國王;趙國士助政,鎮守明山,為明肅寧國王;喬國士惠威,鎮守獨山,為弘應豐國王。此為三山國王敕封的由來。」
如「卓蘭峨崙宮沿革誌(未註記出版年份)」有四頁(全文共九頁)之多描述三山國王成長時期所經歴之苦難,以及他們仗義行俠的義行,結義金蘭的經過,無意於仕途的原由,屢被構陷的經歷,及勇救皇帝被敕封的過程。在該沿革誌中記載「南天使者」封號的來由,於是三山國王由人間皇帝的封號轉而具有神格,是一項特色。該沿革誌記載:
「三王歿後英靈永在,常守巾、明、獨山神靈顯赫,佑民護境,該地年年平安,農作豐收,黎民咸仰神庥,上天為嘉其忠貞義行,一貫保國護民之旨,下召敕封為「南天使者」同班輔弼,替天行道,護國佑民者也。」
再如頭份鎮「水流東湖山宮沿革資料」八頁中有六頁敘述「三山國王」的由來,列舉鐘華操著《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79),吳昭明著《神話、神話》台灣新生報出版部出版(1984),劉昌博著《台灣蒐神記》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1)對三山國王的諸多傳說,這裡不再轉述。
而公館鄉公館五穀宮「三山國王」是副神,就沒有文字記載。
二、苗栗縣三山國王廟創廟經過
苗栗縣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一共有四座,一座在苗栗市,叫做「三山國王廟」,一座在卓蘭鎮,叫做「峨崙宮」,兩座在頭份鎮,分別稱為「大化宮」與「湖山宮」。在公館鄉五榖宮主神是神農,也供奉三山國王神像作為副神。至於苑裡慈和宮,根據民國七十七年苗栗教育局主編的《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第34頁記載副神奉有三山國王,經造訪廟祝,及到鎮公所查證:該宮從未奉祀三山國王,而且苑裡鎮完全沒有奉祀三山國王的場所。
苗栗市「三山國王廟」和頭份鎮「大化宮」都提出考據,係由「廣東省偈陽縣河婆霖田祖廟」直接帶香火來苗栗。在「苗栗三山國王廟勝蹟簡介(1967)」中只提到「道光元年由本縣士紳劉蘭斯先生創建於現在南苗市場北角,經一百四十餘年,至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台,因改建派出所而被拆除。」於六月五日訪問該廟副主任委員徐啟基先生,他說:「由廣東省偈陽縣一位林先生來到苗栗,帶來一塊『敕封三山國王』特牌,住在現在南苗市場北角,當時他就祀奉在家裡的廳堂,也供附近居民膜拜。」林先生和劉蘭斯是甚麼關係,徐先生也不知道。當時建廟的目的與事蹟,及相關可供左證的文物亦付闕如。而「頭份鎮斗喚坪大化宮(三山國王廟)略史簡介(2003)」中說:「清朝嘉慶時代,諸先民中有一人姓徐名德來,係廣東鎮平縣人士,恭奉墾山護國神『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台。率同相鄰好幾十人,沿中港溪開墾原野至斗喚坪,當時其地為土蕃所據,墾地之舉幾因此而廢,徐德來乃率領群眾與土蕃周旋,經過多次浴血苦戰,終於克服蠻番。於是便將所供奉之墾山神,安奉於廟之舊址,藉以慰成人烈士之英靈,並誌紀念,土藩雖退入深山,但經常藉故滋事尋仇,民眾深受其擾,墾首徐德來終遭土蕃殺害,經此慘劇後,庄人等深感,非同心協力,不足以保障個人家庭生命與財產安全,乃籌組自衛武力,並先建立寺廟,以號招團結地方士紳。於前清嘉慶十四年(1809)倡議建廟,遂就地鳩工比材,搭建茅屋以為廟宇,命名為『三山國王廟』恭奉『敕封三山國王』神位祖牌而祀之。」在這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三山國王」廟是:陣亡將士紀念碑、戰鬥指揮中心,「三山國王」是戰神,墾山神,其祖先爲斯土付出生命,故名「神位祖牌」。
卓蘭鎮「峨崙宮」與頭份鎮「湖山宮」承認係由彰化縣溪湖鎮荷婆崙「霖肇宮」分香而來。在「卓蘭峨崙廟沿革志」中記載:「清道光初年(1820)間,墾居今彰化、竹塘地區之先民紛紛移墾罩蘭庄,時有詹川流公自荷婆崙在台開基祖廟『霖肇宮』恭請『敕封三山國王』香火聖像道罩蘭開山開田創造績業,罩蘭庄現時苗栗縣卓蘭鎮也。在清朝時期,罩蘭土蕃時時出草殺人,醫藥不發達,承國王威靈,時常顯赫救世,佑民安居,後來詹川流公集各庄、單冬、食水坑、竹圍、田中央、埔尾等熱心弟子,于清道光癸未年(1823)捐資興建『峨崙宮』宮奉『三山國王』聖像,即本廟現址。」這段文字敘述,歌頌「三山國王」威靈顯赫,佑民安居,「居住罩蘭庄及鄰近之善男信女,或上山伐木、或開山闢地、或經商就學者,無不蒞廟虔誠叩求『國王』庇祐,總是無往不利。」。
在頭份鎮「水流東湖山宮沿革資料」中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二十七股開山首撥埔地作香祀費,….于珊珠湖箭竹山設立砲櫃,將中港尖山隘各處糧額移入,共守把截蕃徑,保衛中港地方。其不敷糧額登蒙飭查稟定,招開珊珠湖界內山埔,補貼丁糧;但建隘築庄,各費浩繁….爰湊股公同議定津本墾開界管山埔,無論高低肥脊均勻配定,通做二十七股鬮分,…批明二十七股人等,未鬮以前,經眾先抽出公埔二處為三山國王、福德爺、萬善爺,永為香祀,四至界址香祀簿載明。….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彰化峨婆崙霖肇宮分香奉祀,正式建立廟宇。」文字記載,顯現「湖山宮」是客家人墾山的信仰中心。至於公館鄉五穀宮,「三山國王」係以副神祭祀,無任何文字記載。三山國王是武將,故神像都著戰袍,威武莊嚴,非常漂亮。
三、三山國王的排序
在苗栗縣四座以「三山國王」為主神的廟其中三座,及一座以三山國王為副神的公館五穀宮,都是大國王居中,二國王居左,三國王居右,的排序方式,顯現出中國傳統長子居主位的倫理觀念。而苗栗市三山國王廟卻將三國王居主位,大國王、二國王分居兩側。據該廟副主任委員徐啟基先生告知:「前往大陸霖田謁祖石,見在大陸霖田祖廟,三國王居中坐,詢問原因,得知係三國王親背皇叔突圍,功勞最大,以是居中。回來後,大約在八十三年問過神明,神明同意調整,遂成現在的排序。」在七十七年《苗栗縣寺廟文化的研究》所留的照片,仍是大國王居中座,二三國王分侍兩側。
四、苗栗縣三山國王廟的信徒結構、經費來源及主要活動
以前,廟裡有「爐主」這樣的組織,苗栗市二十四里,有十三里有「福首」(苗栗人對廟寺募款人的稱呼),每里二人。其上設「爐主」、「副爐主」,等職位,由所有的「福首」杯筊「爐主」和「副爐主」人選。「福首」得負責募款事宜,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很多「福首」寧願自己捐款,也不願意去募款,所以願意做「福首」的人很少。
目前,是信徒制,凡對本廟有貢獻的人,由廟方以本廟信徒名義,呈報縣府管理單位。苗栗市三山國王廟副主任委員徐啟基先生表示該廟目前為:每十五個信徒選出一個「代表」,在由「代表」選出「委員」。現在有三十幾個,原先有四十位委員,有人過世,預備明年補選。頭份鎮斗煥坪大化宮在其九十二年印行的略史簡介說明:民國五十三年造冊報縣政府的信徒人數為一八四人,召開信徒大會一直湊不出法定人數,….民國六十三年選出第一屆管理委員會,委員十一人,監事三人,向苗栗縣政府申請寺廟登記證。峨崙廟是卓蘭十一個里中九個里的信仰中心,每個里都有信徒代表及委員,目前設主委一人,常委三人,監委三人,委員十三人,信徒代表十六人。頭份湖山宮,我沒有收集到資料。
經費來源是個寺廟所忌談的事,目前所知的是,每廟都有樂捐箱,由參拜信徒自由捐獻,若為香火鼎盛的廟寺,收入頗豐。另有點光明燈,每廟都有信徒來許願、還願,點盞光明燈保佑一年的平安。再有,若廟方有舉辦慶典,或建譙活動,或興建工程,則公開募捐。
目前三山國王廟主要的活動是: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大國王生日,廟內會有誦經祭祀的活動,另有年頭年尾辦桌活動。大化宮會舉辦義診活動,也會結合學校,依節令舉辦「搓湯圓」活動。
有關慈善活動,有急難救助及貧民救濟兩項工作。急難救助限於發生車禍或火災之民眾,取得里長證明,即發給一筆錢數不多的救急金。至於貧民救濟,則定期捐款市(鎮)公所,由市鎮公所代為處理。
肆、宗教與成人教育
不論三山國王是自然崇拜,還是世人神格化,基本上可以算是一個宗教的派別。因為宗教可以說是人類傳統文化中的久遠而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方永泉先生在其〈從當代西方宗教教育理論看我國宗教教育的可能性〉一文指出:「宗教一詞在西語中指人在祖先崇拜,神靈敬拜與巫祝獻祭等宗教儀式的態度與行為。而在中文裡,宗教兩字常被分開解釋:宗者祖先、宗族、本源、派別等意義,教則指政教、教化、教育、訓誨、傳授、命令等意義。我國一直將宗教理解為『以神道教化人民』,這是一種宗教與教育合一的宗教觀念,雖然有將宗教當作政治教化的工具之嫌,但是也顯現出對宗教教化效果的肯定。」
人性需要宗教,當人虛空時,需要一些外來的、神聖的、超越的系統,來撫慰虛空的心靈,這種系統就是宗教。歌德(J.W. Von Goethe, 1749—1832)說:「人類的虛空有兩種,一種是得不到任何事物的虛空,另一種是得到一切後的虛空。」在過去,物質困乏,人們有個奮鬥目標,當遇到困難時,求助神明,再作奮鬥,人們在奮鬥過程中,體悟人生意義。因民心純樸,所有成功,都歸功於神明仳佑。在民智未開時代,神明比較好當,人們遇到挫折去問神,神明只需要回答「是」與「不是」,所以神明前的「杯筊」就可以有答案。而今物質不再匱乏,科技發達,也因教育普及而民智大開,在人們奮鬥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度千百倍於往昔,已不是二選一的是非題,或是四選一的選擇題所能回答。答案必需要是略有敘述的申論題,才能滿足信徒的需要。教育部開始同意大學設立宗教科系,正是對此一趨勢的回應。
常思恩牧師在其〈教會推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到:兒童是明日之後的希望,青少年是明日的希望,而成人則是今日唯一的希望。失去兒童,教會會在兩代後消失,失去青少年,教會會在下一代消失,但若失去成年人,教會即時就要滅亡。
成人在宗教上有甚麼影響力呢?成人能為宗教擬訂發展策略、成人能執行這些策略、成人能提供宗教發展所需的金錢與勞務、成人能帶領下一代並做他們的榜樣。
而成人生活在物質高度豐盛的環境中,而他們的心裡卻充滿矛盾、不安、失望、迷網、和沮喪。唯有宗教信仰,能給他們休養生息,讓他們再出發。倘若宗教能給成人信心和力量,而成人成為宗教的忠誠支持者。
伍、建議三山國王廟努力的方向
三山國王既曾經是客家人的守護神,客家人也很認同並護持祂,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十六日在屏東縣佳冬鄉六根庄三山國王廟召開「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第一屆第一次全國信徒聯誼大會,有一百三十六宮派代表參加。第一屆第二次信徒聯誼大會在同年十月舉辦,以後都在每年三月舉辦一次全國信徒聯誼大會,今年已是第二屆第三次大會了。團結力量大,這真是一個好的開始。三山國王廟的委員諸公,真可以好好討論,爲著延續並光大三山國王的精神,永續經營,我僅建議下列諸事,供委員們參考:
一、提供全額獎學金鼓勵宗教系學生或研究生從事三山國王的研究:因
國家即將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社會進步,民智大開,宗教信仰理論化實為當務之急。教育部也體認這一點,由過去禁止宗教進入校園,到現在在大學設系設所,可見社會有此需要。三山國王廟的信仰,需要札實的理論基礎,需要勇於犧牲奉獻的美德,需要前瞻未來的眼光,在在都需要高級知識份子的投入。提供豐厚的獎學金,要求拿出成績來是一個節省又有效的做法。
二、與學術研究團體合作辦理各種研習會或工作坊以提高信徒的生活和
文化層面:宗教的興旺取決於成人信徒的支持度,成人在生活上有種種壓力,如工作方面、家庭方面、經濟方面,廟宇能在信徒聚會時,除了宗教儀軌的演練和教義的宣導之外,能花一點錢聘請專家作職業、教育、或理財方面的演講,相信信徒對廟宇的回饋必然超過廟宇所做的花費。對於信徒品質的提升,定獲益良多。
三、有關各種救濟工作盡量讓自己的信徒去做,讓信徒在「做中覺、覺中悟」:有關這一點,真的要學「慈濟」。慈濟耀眼的成就,讓同是從事慈善的團體欽羨不已。我個人覺得:很多宗教團體對於慈善活動採用二分法,即是捐錢是信徒的事,做慈善的事是委員或少數核心人物的事,最多貼幾張照片,公佈收據交差了事。在慈濟的做法大不相同,有一個訪視的組織,從評估----這個人需不需要被幫助,複核----不只一組人馬對被幫助者進行了解,發放----由委員定期親自送到被幫助者手上,關懷----每三個月由委員做拜訪,了解近況以便對被幫助者調整發放款數並做給予鼓勵,結案----視幫助者實際狀況,或完成幫助工作,或繼續進行個案輔導,或列入長期扶困個案。這個訪視組織常接受社工人員在課程上或個別上的輔導,訪視人員也樂於吸取新知,爲師父分憂分勞。在救濟工作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回饋與分享」,每位參加訪視的委員都必須將他所看到、想到、體悟到的心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其他的人由分享當中,學到一些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體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覺昨非而今是,每每淚流滿面,暗中發誓要繼續「做慈濟」。這種善的循環造就今日的慈濟。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事件中,慈濟在極短時間內進行救災工作(林美容2002),都是如上述,一點一滴的累積人氣,有以致之。所以目前三山國王廟的救濟工作能拿回來自己做,其實是一種聚集人氣最有效的辦法,只是會打破現在少數人既得利益的現狀。
四、投入青少年輔導活動:寺廟的明天在青少年,有些寺廟培養青少年參加舞龍舞獅的活動,甚者有學作「乩童」的活動。我不認為這些活動有何不妥,只是帶領這些活動的人是否正派,品德的要求要分外嚴格。三山國王廟除了慶典活動外大多閑置,若能設立圖書室、學生讀書室、諮商室或研究室,對於廟產的利用,大有助益。若經濟許可,購買電腦,開設學習教室,或辦理一些流行的青少年工作坊,吸引青少年不要留連於不良場所。讓有能力出錢的成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廟裡要辦活動,敢不輸將以赴。
陸、結 論
三山國王廟在台灣是分佈極廣的廟,而因為分佈的這樣廣闊,又受限於一個假設:凡有三山國王廟的處所就有群聚的客家人,因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事實上,包括中國大陸三山國王的原鄉,除了潮汕地區,祂並不是客家人共同的守護神。我覺得前述的假設要改為:凡有三山國王廟的處所就有客家人,但非群聚,只是客家人在向台灣移民之初,到達的落腳處、朝向山區發展與原住民周旋精神安慰與支持的寄託處、與閩人衝突祈求神明加持祈福處(詳見本文前言)。
直得注意的是對「三山國王」歷史的敘述,一再闡述粵客身在田野心繫朝廷忠君愛國之心,國家太平則耕讀自娛,國家危困則毀家舒難之志。這些故事都有其相同點,就是當皇帝危難之際,紅臉、白臉、黑臉三位猛將突然出現,救駕後又隱默不見(陳春聲1995),是粵客用這些傳說來明志嗎?證諸客庄所祭祀的義民廟,台灣的義民廟差不多出現在客家人的居住地方,這些義民也是在台灣發生匪亂時,與政府合作弭平匪亂而犧牲的客家人,事後政府蓋廟彰顯其忠。苗栗四所三山國王廟,頭份鎮的大化宮和湖山宮就供奉了「義民爺」的神位。客家人祭祀義民廟,虔誠度視之為亦神亦祖,與閩南人祭好兄弟敬而遠之的情形,大相異趣(劉還月1999)。三山國王與義民廟之間,和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該有點聯繫關係,寄望作更多的田野研究,揭開其間的關係。
但不管怎樣,三山國王有輝煌的過去,祂是蒼茫暮色中的王爺影,還是客家人寄情明志的守護神。三山國王的人文性格若確實足以代表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好好的整頓,發揚光大,應該是客家人共同的願望。
柒、參考資料:
1. 劉還月《台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 1999 台北市常民文化
2. 邱彥貴〈三山國王是台灣客屬的特有信仰?〉《東方宗教研究》
第3卷 1993台北市東方宗教研究
3. 曾國慶《彰化縣三山國王廟》 1997 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4. 吳金夫《三山國王文化透視》 1994 汕頭市汕頭大學出版社
5. 楊國鑫〈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初探〉《三台雜誌》1988
6. 潘朝陽〈粵東原鄉「三山國王」神祇的性質〉《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9期1993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
7.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8. 苗栗縣政府教育局《苗栗縣寺廟文化之研究》 1988 苗栗市苗栗縣政府教育局
9. 方永泉〈從當代西方宗教教育理論看我國宗教教育的可能性〉《宗教教育理論》曁南大學電子雜誌
10. 常思恩〈教會推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中華聖經教育協會
11. 林美容〈各宗教團體九二一震災救援工作簡介〉《台灣史料研究》
第18號 2002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2.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1996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13.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 1992上海三聯書店
14. 劉還月《台灣客家風土誌》1999 台北市 常民文化
15.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1998 台北市 台原出版
16.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臺灣族群和諧〉 《宗教與臺灣族群和諧研討會》 1994.10.23
17. 鄭志明〈臺灣神明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展的危機與轉機〉 《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1994.03.18
廟方提供之參考資料
18. 「苗栗市三山國王廟聖蹟簡介」 1967苗栗市苗栗市三山國王廟
19. 「頭份鎮斗煥坪大化宮(三山國王廟)略史簡介」 2003 頭份鎮 大化宮
20. 「卓蘭峨崙宮沿革誌」 年代不詳 卓蘭鎮 峨崙宮
21. 「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第二屆第一次全國三山國王宮信徒聯誼大會紀念手冊」 2001 西螺廣興宮卓蘭峨崙宮提供
22. 「水流東湖山宮沿革誌」年代不詳 頭份鎮 湖山宮
有關三山國王信仰的起源,在元代翰林院國史編修宮劉希孟所撰的「明貺三山國王廟記」,一文中,有詳細的記述。且該文也被編入明代《永樂大典》。目前台灣的一百多座三山國王廟。為溯本追源。
元代劉希孟所撰「明貺三山國王廟記」原文如下:
皇元統一,四海懷柔,百神累降德音,五嶽四瀆,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致祭,明有敬也。故潮州路三山神之相,歷代不武,蓋以有功於國,宏庇於民,式克至於今日。休潮於漢為揭陽郡,後改為邑。於西北百里有獨山,越四十里有奇峰,曰玉峰,峰之石有亂石激湍,東湖西惠,以石為界。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越二十里有巾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其英靈之所鍾,不生異人,則為明裨,理固有之。世傳當晴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界石,廟食於此。其地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紺碧色,大者盈尺,咸以為異。鄉民陳姓者,白晝見三人乘馬而來,招己為從,忽不見,未幾陳遂與神具化,眾尤異之,乃周爰命諮謀於巾山之麓置祠含祭。前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水旱疾疫,有禱必應。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將軍,赫聲灌靈,日以益著,人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淫雨害稼、眾禱褲而響答,爰命屬官以少牢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賜。」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侍監王某愬於神,天果雷電以風,鋹兵大敗,南海以平。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觀金甲神人操戈馳馬突陣,師遂大捷,劉繼元降。凱旋之夕,見於城上雲中出現「潮州三山神」旗旌,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勒本邵增廣廟宇,歲時合祭。明道中復加封「廣靈」二字。則神大有助於國也,尚矣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廟,歲寺走集,莫敢遑寧。自肇蹟於晴,顯靈於唐,受封於宋,迄今至順壬申,赫若前日事。嗚呼盛哉,神之廟食於邦,與山為礦,與海同流,豈徒曰捍我一二邦以備。
明進士盛端明所撰的「三山明貺廟記」原文如下:
潮之明貺三山之神,其來肖矣。夫潮及之揭陽,於漢為郡,後改為邑。邑兩百里有獨山,越四十里有奇峰,玉峰之右,有眾石激湍、東潮、西惠,以石為界,
渡水為明山,西接梅州,州以為鎮,三十里有中山,地名霖田。三山鼎峙,英靈所鍾。當隨時失其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自稱昆季受命於天,分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之石,廟食於此地,前有古楓樹,後有石穴,降神之日,上生蓮花綠白色,人者盈尺。眾異之,乃即巾山之麓,置祠含祭。既而降神以人言,封陳為將軍。赫聲灌靈,日以益著,人遂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唐元和十四年,昌黎韓公刺潮州,霆兩害稼,眾禱於神而響答,受命屬官以少牢致裡,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穀以成,織女耕男,欣欣街衙。其神之保庇於人,敢不明受其賜。」宋藝祖開基,劉鋹拒命,王師南討。潮守王侍監赴禱於神,果雷電風雨,鋹兵遂北,南海乃平。迨太宗征太原,次於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師遂大捷,魁渠劉繼元以降。凱旋之日,有旌見城上雲中,曰「潮洲三山神」。乃命韓指揮舍人,詔封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效本郡增廣廟宇,歲時舍祭。明道中,復加「靈廣」二字。蓋肇蹟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數百年來,赫赫若前日事。嗚呼神之豐功盛烈,庇於國,於民亦大矣哉。潮之諸邑。在在有廟,莫不紙祀。水旱疾疫,有禱必應。夫惟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惟人之誠,故能格神之明。神人交孚,其機有如此。謹書之,神海內人士歲時拜於祠下者,有所考而無懈於誠焉。賜進士第、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體部尚書,前左春坊左庶子,翰林侍讀,經筵講官同修國史郡人盛端明撰。
在劉希孟所撰「明貺三山國王廟記」的記述中,清楚的告訴我們,三山國王信仰乃是一種以三山神的祭裡行為。它源起於隋朝,當時潮州西方的中山石穴中,出現了三位稱兄道弟的神人,自稱受天之命,坐鎮三山,托靈於玉峰上的界石,當他們由天而降時,附近的楓樹竟開滿了徑大及尺、顏色青裡透紅的蓮花,顯得祥瑞異常。另外又有陳姓的鄉民,自稱看見三位神人,白天騎著馬來招他為從,不久便跟著羽化。人們訝異神蹟,便在巾山之麓建詞祭裡。繼而又以假人神言,封陳為將軍。自此每當水旱成災或人民疾苦求禱於陳將軍時,均能化險為夷,聲靈顯著,人遂尊為爺王,並將弛和三山神合稱為界石之神。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吏。以他原是在朝刑部侍郎之尊,驟被貶調南夷之地。按一般官吏。不免都會灰心意伶,不再過問政事。然當韓愈抵潮到任之後,不但沒有氣餒,反而非常關心民間疾苦。當他得知府屬地區農作物正受綿綿淫雨傷害時,立即替老百姓向鄉土神祇的界石神禱告,等到雨過天晴,五穀豐收時,又命屬官以少牢之禮致祭於界石神並祝以文。
告於界石之神曰:惟封郡之內,山川之神,克休於人,官則置之室宇,蠶穀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穌庇於人也,敢不明受其賜。謹選良月以裡,神其鑒之,刺史韓愈視民疾苦為己任,不僅贏得潮州人的愛戴,他的入鄉隨俗尊奉界石神祇而使五穀豐收,更使以農為業的潮州人對三山的佑民靈驗益加信服而心存敬仰。
宋太祖開基,為一統天下大業,平息五代十國長期的紛爭,更矢志出兵,試圖削平殘存的南漢、吳越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六國,他的願望雖然沒有達
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國,結束了唐代以來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當他在位十一年時,在廣東一帶領有嶺南四十七洲的南漢屢犯邊陲,多次遺使勸逾無效,給北宋的安定帶來莫大的威脅,北宋開寶三年(公元九七○年,太祖命潘美率軍剿討,不出數日,連破諸城。翌年辛未,南漢君主劉張被迫至廣州柵頭附近,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功,當時的潮州守侍監王某,為求得勝,乃向三山神禱告,果風雲大作,在風助火勢的情況下,劉鋹落敗就擒,北宋領土自此擴及廣東沿海。
宋太祖去世之後,太宗繼承其遺志,首在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收服了領有閩海漳泉之地的吳越。並完成其霸業,消滅十國中最強勁也是最後一個王國的北漢,乃於興國四年(公元九七九年),太宗御駕親征,並以潘美為北都詔討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三路夾擊,北漢軍在遼軍援不繼的情況下,宋軍直圍太原城,正在宋軍於城下攻堅未克之時,忽見金甲神三人揮戈馳馬前來肋攻,迫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這一次的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礎,凱旋之夕,忽見城上雲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幟出現,宋太宗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力勒本郡增廣廟宇,歲時合祭。這就是三山國廟又稱明脫廟的由來。
蓋三山國王威靈顯赫,自巾山之麓置廟奉祀之後,附近民眾前往膜拜者日多,每年國王誕辰之日,更是四方朝拜者眾。由於求而有應者之相傳遠播廣及潮、梅、惠等州,因而各城市地區為求安納福,紛紛相繼建廟奉祀。因潮州人普遍信奉三山國王的流傳,乃有三山國王為潮州人守護神與福神之稱。
根據揭陽縣三山國王祖廟管理委員會之「三山祖廟」記載,對有關三山國王之生日及三王爺坐王位與俗姓記述中,載有巾山國王「大王爺」係農曆二月二十五日生,而此日正是三山神出巾山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顯化之日,因而三山祖廟信徒習以此日為三山國王誕辰之日,也是本宮三山國王誕辰記念日。各地三山國王廟都能遵循,並將三山國王誕辰紀念日,同訂於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舉行。
三山國王係潮州府民的守護神,所謂三山則指廣東省揭西縣(原褐陽縣)霖田都之巾山、明山與獨山,巾山國王姓連名傑字清化,生於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西元四四一年)二月廿五日,明山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生於元嘉二十年(西元四四三年)六月廿五日,獨山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威,生於元嘉廿一年(西年四四四年)九月廿五日,三人情同手足,結為金蘭之交,合力平寇,功成身退,隱居三山,天子仰其德,勒封為「三山國王」,嗣後修道昇仙,屢顯聖蹟,保國安民,朝野感其德,因立廟奉祀之。
關於三山國王的聖蹟傳聞頗豐,茲述其略史如下:
大國王連傑七歲父母雙亡,孤苦零丁,子然一身,幸得張員外收留為花童,員外之子生性不肖,雖聘請墊師、武師教文習武,卻無甚成果,反倒是連王耳濡目染十餘載,通文達武,極為傑出。迨張員外病故,張公子驅趕車連王出府,連傑無奈之餘,遊走四方。一日行至南山,見有一名白馬少年為賊騎追趕,乃拔刀相助,擊退賊眾,此白馬少年正是趙軒,英雄相見,惺惺相惜,遂邀請連傑回府盛情款待;三日轉眼而過,連王辭別趙軒,續行四方。
一日行抵一山村,望見一濃眉少年為鄉豪家眾圍毆,乃縱馬相救,細問其故。原來少年正是獨王喬俊,因不滿土豪強搶民女而路見不平,寡不敵眾之際幸得連王搭救,心中感銘萬分。二人言語投機,結為金蘭,連王為兄,喬王為弟。
是年六月十三日,兄弟二人馳馬出遊,喬王先行。忽遇數騎快馬迎面奔來,喬王閃避不及,人仰馬翻,雙方理論之際,連王趕抵勸止,對方主人亦縱馬前來道歉,二人視線相逢,不禁怡然而笑,原來正是趙軒,於是化干戈為玉帛,三人效桃園之義,結拜為異姓金蘭,時連王年廿四居長,趙王年廿二居次,喬王年廿一為少,三人垂則同行,夜則同榻,日日學文習武,心存報國之志。
有日,兄弟三人同遊山間,忽見一鬍鬚老者為猛虎追擊,三人縱馬提槍搭救,老人感激之餘,贈予黃龍繡旗,且言他日入京赴考,此旗必有助益。赴試在即,三人連袂入京,卻被貪官逐出考場。贈旗老者原係樂華親王,久候三人不至,急召主考官,主考官辯稱三人無禮被逐,親王大怒,下令出榜尋回,連傑三兄弟誤為追緝,乃桃往華山隱居,日習武藝不輟。
三年之後,山東匪寇猖獗,大將郭勇率軍討伐,不幸陣亡,於是御駕親征,無奈賊寇兵強馬壯,御軍且戰且走,天子命有旦夕之危,一髮千鈞之際,連、趙、喬三人如天神下降,計誘賊兵落入斷崖,自相踐踏,於是御軍轉敗為勝,賊亂方平!天子召見三人,讚譽有加,並論功行賞,勒封官階。唯兄弟三人視富貴榮華如浮雲,執意歸隱山林,天子無奈,乃勒封三人為「三山國王」,御賜尚方寶劍,除暴安良之時,准予先斬後奏。
三山國王身在山野,而心繫家國百姓,遇有災亂兵焚,必出山佑肋,故深得朝野敬佩崇仰。後三人得道昇天,潮州百姓追崇三王恩澤,特興建三山國王廟,萬世崇奉不替!
中壇元帥
中壇元帥或稱大羅仙、太子元帥、金康元帥、金環元帥、羅車太子,台灣民間俗稱太子爺,也就是哪吒太子,俗名李哪吒,係李靖三子,亦稱哪吒三太子。
據封神榜載:李靖係殷周時代陳塘關總兵官,其夫人姚氏懷胎三年六個月,產下一大肉球,李靖剖開一看,是個可愛嬰孩,便取名哪吒。哪吒傳為靈珠子下世,拜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為師,學武習藝,由於天資穎異,一身功夫,十分了得。後與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相戰,抽龍筋而犯下濤天大罪,於是剖腹剔腸予母、刺骨碎肉予父,以報答雙親恩德。此後,哪吒魂魄四處遊盪,其師太乙真人乃取蓮花兩枝、荷葉三片,使之化身重生:奉領天命,助西歧姜子牙滅殷伐紂,完成大業。後又蓛封為玉皇上帝駕前神將,統帥東、西、南、北、中五營神兵神將,是以又尊之為中壇元帥、中營神將或中營大將軍。
天上聖母,台灣民間又稱「天妃」、「天后」、「媽祖」、「媽祖婆」,是中國史上充滿傳奇的聖女,得道成真後仍降靈度世救人,關於其生平聖蹟史籍有明文詳載。
天上聖母俗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興化府甫田縣湄洲嶼人,父林愿,樂善好施,致力於鄉里公益,鄰里皆以林善人尊稱。林公與夫人王氏,原育有一男五女,長子洪毅自幼體弱多病,林氏夫婦朝夕焚香禱祝,祈求觀音再賜一子以光宗祧。後周世古至八年(西元九五九年)六月十五日,林夫人夜得一夢,見南海觀音大士賜服仙丹一粒,不久即有孕在身,林公夫婦欣喜不已,以為佛祖賞賜仙丹,必送貴子。
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亥時,一道紅光自西北而來,射入夫人房中,異香氤氳不散,不久王氏誕女於室。林府么女自出生以至彌月,終月不聞啼聲,林公遂取名為「默娘」。默娘慧靈天授,自幼即聰穎過人,喜誦經焚香,不食葷腥;八歲時,隨墊師訓讀,十二歲已精通經史子集,墊帥自量才識不足,不敢續任。宋開寶五年(西元九七二年),默娘十三歲,有自稱玄通道人者毛遂自薦,願意入門授學,默娘自玄通道人處,習得「玄微秘法」,貫通儒、釋、道三教學理,自身修持已至「出陽神」之肉身修真境界。
默娘十六歲,與友伴嬉戲於井邊,忽有一神者手捧銅符冉冉升空而上,鄰女見狀驚慌四逃,唯獨默娘神色自若,跪地合掌頂禮,神者授與銅符,世稱「觀井得符」。默娘幸獲銅符,道根日深,玄機銳進,時顯神異濟世助人,鄉里尊稱為「神姑」。默娘十九歲,父兄渡海北上,默娘正坐於織布機前織布,忽然心有所感,便於機上閉目神遊,一時面色生變,手持梭,足踏機軸,惟恐有失,這時林母進房見其神色有異,急忙喚醒默娘,默娘失神之下,手中機梭應聲墜地,醒後不禁失聲涕泣云:「父親無恙,而兄長已遭滅頂。」不久,惡耗傳來,果如默娘所言。從此默娘更虔咀修道,立志拯救海難,並時時濟助地方百姓,除害、禱雨,神通四達,聖名傳遍朝野,廿三歲收伏桃花山二怪為左右部將,即「千里眼」與「順風耳」二位將軍。
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西元九八七年),默娘廿九歲,自知世間人壽已盡,將回歸天府,於是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拜別家人,登上湄峰日聖局處,此時天樂飄揚,彩雲佈天,默娘衣袂飄然直入雲霄,湄洲島民感念媽祖恩澤,跪地恭送,並建廟奉祀,尊為「通賢靈女」。
媽祖昇化後,經常往來海上,在驚濤駭浪中,出現紅燈警示漁船,漁民稱為「媽祖火」,從此媽祖被奉為海上守護神,茲澤廣庇,沿海各地均建有媽祖廟酬恩祭祀。歷朝皇帝則遣官致祭,迭賜褒封,宋光宗敖封「靈惠妃」,至元世祖進封「護國明著天妃」,到明太祖尊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到清康熙十九年封為「天上聖母」。
玉皇上帝俗稱天公,係玄穹至尊之神明,上掌三十三天,下轄七十二地,總樞百神暨億萬生民,自古以來即普受萬民崇奉。溯我國對玉皇上帝之信仰,係源於傳統敬天畏天之思想,此一至高無上之天,不具形相,於冥冥中潛運默化,造生萬物,天地於焉設立,庶物得以生生不息,因其造化之功、統御萬有,遂舉奉為「玉皇上帝」。
玉帝原係上世古國光嚴妙樂王子。國王淨德,王后寶月光,老而無嗣,社稷委付無人,遂舉詔全國道眾,廣陳供養,禱求聖真降賜麟兒;一日,王后夜夢太上老君與眾至真駕五色龍輿,自天而降,手中嬰兒,遍身毛孔,毫光萬吏,皇后跪請聖真賜兒以為社稷主,蒙聖真答允。夢醒,覺而有娠,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初九午時產於王宮,當生之時,光芒萬丈,乃天縱聖哲之兆。太子自幼聰敏,長而慈悲謙和,盡散財寶濟貧施困。淨德王駕崩,太子攝位為王,因感人世無常,乃召群臣,傳位有道,潛心修道於普明香嚴吐,歷經三千二百劫,終證仙果,號曰「清淨自然覺王如來」:又經億劫,方證玉帝果位。
伽藍一詞原是梵語音譯而來,意指眾比丘之園,即僧眾所住之林園,相當於中國之佛寺,後引申為守護佛寺之神,稱為「伽藍護法」或「伽藍爺」。
根據護伽藍神七佛經的記載,伽藍非專指一神,而有十八種之多,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獅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唯台灣民間則奉武聖關公為伽藍爺,其由來係蒙古世祖忽必烈於中統元年(西元一二六○年)於大明殿啟建白傘蓋佛事,尊關公為「監壇」,故佛教以關公為伽藍,守護佛門大法,尊之為「護法爺」、「伽藍神」或「蓋天古佛」,與韋獻護法常侍觀音菩薩左右。
孚佑帝君即八仙中的呂洞賓,俗稱呂仙祖、仙公、呂純陽,全稱為「 天金闕內相孚佑帝君文尼真佛」。
孚佑帝君俗姓呂,名瓊,唐德宗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四月十四日日時生,相貌堂堂,金形不質,鶴頂龜背,鳳眼照人,左眉與左眼下各有一黑子。唐曹昌年間,呂祖於長安酒肆遇見鍾離祖師,黃梁一夢,茅塞頓開,於是隨鍾離權赴終南山鶴頂峰修道,習得吐納修真秘訣暨冶金鍊汞之術。
呂祖一生遊跡甚廣,曾於廬山遇火龍真人,得受天遁劍法,因而行遍四海時,常佩劍在身。又曾於武昌黃龍山巧遇黃龍禪師,得禪師授予禪宗大法,而證佛果,時年一百一十二歲;十餘年後圓寂昇天,世壽在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歲之間。呂祖著述甚多,有陰符八品真經、金剛經注、呂祖真解金剛經、禪宗正旨、呂祖真經十四章等傳世。
神農大帝即上古三皇之一,世稱炎帝,又有烈山氏、神農氏、伊耆氏等稱呼,民間信仰尊稱為五穀先帝、藥王大帝、五谷王、粟王等,素為農民、藥商、醫生奉為行業祖師爺。
神農氏之母名方登,是有蝸氏之女,一日出遊,感神龍祥瑞而有孕,於厲地(今湖北隨縣)降生神農,神農長於姜水(今陝西歧山縣西),因以姜為姓。神農稟賦優異,三歲便知農業之事,常以種樹、植麻等為樂;及長,發明 ,教民耕種,培育五穀蔬菜,豐富糧食作物:又親嚐百草,教民採草療疾,曾一日之間遇毒七十次。神農嚐百草之時,一日百死百生,其得三百六十物以應周天之數,後世承傳為書,謂之神農本草。神農氏更定「日中為市」,創立市 ,制定「權度量數」,使百姓互通貨財,建立經濟基礎。
註生娘娘主掌人世生兒育女保胎安產之事,最受婦女同胞所虔誠奉祀。
註生娘娘來歷出自封神榜,即雲霄、碧霄、瓊霄三姊妹,三女乃峨眉山羅浮洞洞主趙公明的胞妹,隱於三仙島修煉,是龜靈聖母門徒,曾以產盆練成「混元金斗」法寶。後因趙公明慘遭陸壓道人以釘頭七箭書射死,遂下山投往聞太師營中,伺機報復。日後與西歧對仗,擺下黃河陣,先後擊敗玉虛門下十二弟子、楊戡、金旺、木旺等人,由於丸曲黃河陣有「失仙之神、消仙之魂、陷仙之形、捐仙之氣、喪神仙之原本、損神公之肢體」的高妙神奇處,因此三教聖人紛紛失利,最後由燃燈道人恭請元始天尊下凡,始擊破黃河陣,三仙姑則與陣俱亡。姜子牙歸國封神時,特勒封掌混元金斗,專擅先後之天,仙凡人聖、天子諸侯、貴賤賢愚,落地先由金斗轉劫,由是之故,後世尊奉雲霄三仙姑為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據傳:福德正神姓張,名福德,字濂輝,生於周武王二年(西元前一一三四年)二月二日,天資聰穎,事親至孝,勤積德業。武王二十四年,官任朝廷總稅官,任期之中,愛民如子,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二歲。壽終三日,容貌不變,人人稱苛。時有一貧戶以四大石打成石坍,圍成石屋奉祀之;未幾,由貧轉富,鄉民咸信神恩護佰,遂興建福德堂,並塑金身膜拜。穆王賜號「后土」,並賜頒「福而有德千秋敬,正則為神萬世尊」對聯。其後,瑤池金母傳令八仙接引,封為「南天門都土地神」。
廣寧宮福德正神造型與他宮迥異,頭戴冕旒冠,手中拿元寶,騎坐懈貂神獸上,善信商賈誠信祈拜,則能財源廣進,生意興隆,故尊之為財神福德爺。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即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有感於眾生於無明苦海、六道輪迴之中,乃倒駕慈航,示現菩薩相,救濟世間苦。弛能化身千萬,尋聲救苦,廣濟人天,與婆婆世界眾生最是有緣。
觀世音菩薩可以應化各種現身,宋普明的香山寶卷記載妙善公主即其化身之一。興林國妙莊王育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自幼修行禮佛,及長,妙莊王為之招贅,公主不從,被軟囚於後花園白雀寺,令公主搬茶運水,卻有鬼吏代其勞:又焚寺、刀斬,妙善依然無恙;後有白虎背負妙善至屍多林,青衣童子侍立,遊歷地府,妙善以其慈悲大願超脫惡鬼,閻王恐地獄空虛,令妙善至香山修道,九載功成。當時妙莊王身染惡疾,妙善自願刑自斷臂以救父,國王深受感動,潛心修道,躋登淨土。妙善因福力通大千、神通應三界而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