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读书滋味长
刘俊合 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我从懂得看书到钟情于书籍,屈指一数已有30多个春秋。明人于谦的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最能反映我读书的心境,时移世易,“文章虽满腹,不值一囊钱”,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可我正如诗人陆游所说:“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能医。”不合时宜,已成定局,知我者谓我洒脱,不知我者说我痴呆,洒脱也罢痴呆也罢,反正我是乐在其中。书是我的精神支柱,不能少了它,兜里有点钱,便往书店跑,与书相伴,望着山似的书架,我抑制不住一颗心激跳着,似饥饿想拥有美餐,疲倦想拥有安闲,悲伤拥有抚慰——我虔诚地走近它们,走近偶像,走近神灵。 劳作之余,青灯之下,我读起了有别于课堂上的书。乡村的夜宁静而空旷。在这寂静的夜晚,书便成了我最亲近的朋友。这时读路遥才感受到人生的沉重,读红楼梦才感到痛楚,读卡夫卡才觉悟孤独,还有那厚实的贾平凹,深情的狄更斯,浪漫的李白。那一本或厚或薄,或古文或白话,或诗或词的书页轻轻地摩梭着我粗糙的双手,多么温暖啊。昏黄的灯光下,我仿佛看见这些闪光的灵魂都不约而至,娓娓倾谈,简陋的农舍顿时变得明亮起来。 看到我辛辛苦苦赚下的血汗钱变成了一架架书籍,那些心直口快的邻里乡亲常常开口笑称我为“大学生”、“秀才兄”,亲切的口气中毫不掩饰地挟裹着嘲弄和轻慢,面对着他们善意的奚落,我无话可说。读书为了什么?我问自己,纷纭的思绪骤然在内心鼓胀起来,静静地站在书架前,凝视着一摞厚厚薄薄大大小小的书,我感到心酸而又幸福,就是这些并不实惠的书让我瘦弱的灵魂日渐充实,丰满和健康起来,并把我一级一级引向高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越读越多,渐渐地我感受到了知识所带给我的力量。劳作之余就着一盏昏黄的枯灯,我在方格土地上辛勤的耕作。寂寞中守一方天地,方格里同样有一个宁静欢快的境界……从1992年开始第一篇习作在省《广东农民报》发表后,十几年里,我在《中国人口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太原晚报》《南方都市报》《作品》《散文选刊》《潮声》《东莞文艺》《故事会》等市、省、国家级报刊陆续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故事等各类文学作品达120多万余字,还被多家新闻媒体聘为通讯员,获各类征文奖40多个。完成了由打工仔到作家、民间文艺家的华丽转身,2009年被东莞市政府评为首届优秀新莞人。 凭借着这些劳动成果,我当选为东莞市长安镇上角社区两委办文书,走出了一条现代农民特有的路。走在繁华的城市大街上,谁也不会相信我是农民。这时候,我终于明白我苦苦读书,只是为了找回一个农民的自尊。我常告诉身边农民朋友:“要致富,图书馆里学技术;要赚钱,图书馆里学经验;要发展,图书馆里把书看”。并号召大家:“如今农民跟时代,钢笔本子随身带;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把书拿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 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我人生前进的阶梯。是书装饰我小小的房间,填满我每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与朋友相聚的日子里永远新鲜地为我们提供共同的话题,在时光毫不留情地在额上刻下印痕时,也让人类智慧与美的结晶,为自已塑出永不褪色的美和自信。 岁月如流,在纷嚣的都市里,在繁忙的工作之隙,我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与书相伴,使我不再茫然,不再会有失落感突然地袭击在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我,也不会再有在漂亮地走过人群时觉得寂寞,逐渐的看清自已的道路,逐渐的相信,与书相伴的一生,我不仅保住了自已的世界,还拥有了别人的世界,它可以使我超越时空,与古人相析疑义;它可以荡涤我的心胸,使我回归天然;它可以使我远离尘嚣,给自已一方湛蓝的天空;我能以一介农民的身份,从事着笔墨生涯,从山村走到了城市,靠的不就是书的支撑吗!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的一生能与书相伴,在工作之余,能少一点应酬,多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开心智、净灵魂、健品德的好书,探索和追寻富有真正意义和价值的生活,自觉地不断地提高着精神生活的质量,那真是一种享受和福气。 如今,读书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读书对我而言就如同吃饭和睡觉一样,一天中不读几页书就会感到心里惶惶然。闲暇之余独处一室,一卷在手,可以不舍晨昏。遨游在书海中,我可以忘却窗外滚滚的红尘,可以远离那城市的喧嚣,渡我于万物之外。因为,我相信书籍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最坚实的骨架,最永恒的家园和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称:“在每一时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奔的当今世界,阅读依旧没有成为人类颓败的嗜好,让我们共同赞美和热爱阅读,敬仰那些不断擦亮我们心灵的智慧之书,它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 :) 顶下,,以后多多来我们揭西网哦 :)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觉得很苦,出到社会觉得读书很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