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cheng-211 发表于 2013-8-14 18:43:58

植根乡土文化 呈现意趣人生

植根乡土文化 呈现意趣人生 ——蔡高暖文学作品集赏析□刘俊合【作家简介】 蔡高暖,男,1943年10月出生于马来西亚。1949年随父母回到祖国家乡揭西县。1971年6月调进文化部门工作。历任县创作组长、县文化馆长、文联主席、《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社长兼主编。1980年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1987年加入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曾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1995年至2009年出版《如岳传奇》等作品集9部,主编《揭西百家文学作品选》等书籍6部。在国家级、省市级获奖54次,传略被收进《广东当代作家传略》等十余部大型辞书。2000年被表彰为"广东省优秀归侨作家"。2002年被选为揭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9月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0年6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10年6月,原揭西县文联主席蔡高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从此填补了揭西县没有国家级作家的空白。这不仅是蔡高暖本人文学创作新的超越,而且是揭西县文学史上的一个骄傲!
  蔡高暖先生实现新的超越可谓之天道酬勤。我案头放着九本蔡高暖先后出版的作品集: 小说集《发廊妹》、《赌棍与他的婆娘们》、散文集《怀乡阁》、诗歌集《激情岁月》、故事集《如岳传奇》、报告文学集《北山情》、传记作品《拿督李志明传》、史著《潮汕客家》以及民间故事集《乡村故事》。蔡高暖先生炽热地爱着家乡,在客家人朴实醇厚的民风民俗中荡漾。他是本地作家,民俗学家,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承者。故乡,有时在作家的创作中我想该不仅仅是那一望无垠的乡间之土,有山、有水、有石、有树、有人的真自然。所以说,故乡该是人类文明的本源和作家灵魂的栖居之地——故乡就是乡土作家的根,作家的情怀就是乡土文学的魂。言外之意,就是乡土作家不能离开狭义上的故乡,但他的精神又不得不离开广义上的故乡。
      这是我在阅读完蔡高暖先生一系列作品集后最深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让我从这些集子中体会到蔡高暖先生深度地揭示了乡土家园的“生活意义”,还针对性地展现了本土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曲折的变化,不惜笔墨地描述出特定的潮客融合地域特色,其作品大量篇目都用来反映乡村的人物情感、山水风韵和丰富多彩农村生活。作为乡村土生土长的作家,这也是蔡高暖所熟悉的,擅长的。纵观蔡高暖先生全部作品,大致可梳理为以下三大主题脉络。       小说集地域特色鲜明   乡土气息浓厚    地域色彩是乡土文学的本质特征,这不仅需要乡土作家立足乡土而且必须超越乡土本身。大凡一个乡土作家的作品能够走出去,我想这大概和作家自己对人生的历练、时代环境的兼荣,文学主张的延展、精神信仰的追求不无关系。广大农村作为人类生活一个重要部分,深入乡土,体验生活的深刻而普遍对每个乡土作家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就拿蔡高暖先生的小说集《发廊妹》、《赌棍与他的婆娘们》来说,尽管其作者对乡土生活的姿态、表现内容、创作手法等诸方面还有待学习借鉴,但该书能够难能可贵地坚持民间立场,深度地揭示揭西山村的“生活”、针对粤东揭西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曲折的嬗变,作家毫不吝啬的裸露出地域特色,应该说这是一曲让读者荡气回肠的好作品。   小说集《发廊妹》、《赌棍与他的婆娘们》立足于揭西县农村这个潮客融合特有的地域环境,给读者呈现出的是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画卷。从文学艺术底蕴和文本风格而言,蔡高暖先生的这两本小说集完全可划归于新乡土文学作品范畴。“体现了一种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势”(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绰语),“蔡高暖在浮躁的人生中趋于专注,在喧嚣的生活中趋于沉静,紧扣时代的脉搏,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真实地穿透现实,使小说更贴近最新的生活。(著名作家仇智杰语)。例如:《发廊妹》、《赌棍与他的婆娘们》、《小威斗村霸》、《标山》、《曾操猪刀的经理》、《离休镇长》等等,其小说作品大量篇什都用来反映粤东揭西钟灵毓秀的山川风韵和丰富多彩的山村生活。文学是作家对个人及社会生活的折射。蔡高暖先生出身于农村,又长期生活、工作于乡土气息极浓的地方,这对蔡高暖先生的创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局限和影响。对生于斯而长于斯的蔡高暖来说,他对粤东揭西家乡的那片土地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和热爱,当然,蔡高暖先生是通过文学作品来批判和讴歌乡土生活。因此,故乡的人文风物不仅在他的文字中特色鲜明,这其中还多多少少渗透着忽远忽近的意识流形态。当现代文明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时,传统文化也在交流和开放的社会氛围中经受着时代的洗礼。在书中,蔡高暖先生对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的种种形态,包括它们种种细微的表现,都有真实而生动的记录。文化的发展表现为新旧文化的更迭,但是,这种更迭并不一律表现为新质的立即彰显和旧质的倏忽退去,其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新的文化因素加入到原来的文化体系中,新旧两者混杂并存,如果没有人类学的学术素养,对这种渐进性的文化新旧交替的细微变化,不易捕捉,容易视而不见。如小说《老艾的迷惘》中的老艾、《大鲁》中的大鲁、《标山》中的阿兔等,作者把握现实,及时把正在变化着的种种文化形态和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如实记录下来。蔡高暖先生专事乡土题材作品的写作,似乎与他从事的工作有着某种相印关系。近年来,一些纯文学杂志走到了几近急功近利的地步,失去了其独有的地方特色。据笔者统计,不少乡土作家转行快餐文学行列。蔡高暖则不然,一直乐此不疲的耕耘在贫瘠的乡土文学土壤上,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在他笔下,花草树木、虫鱼禽鸟,皆可入诗;家长里短、四季随想,也能成句。一篇篇文章,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山水风光,又像一首首悠长清婉的田园牧歌,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他将自己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了这种乡土意识的“根”之中。炎热夏日,笔者捧读蔡高暖先生的一本本作品集,故事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无华,构思细腻精妙,清新之风扑风而来。      散文集语言风格独特艺术底蕴深厚    散文虽然是一种自由、轻便的文体,但也是一种最能表现作者功力、检验作家才情的文体。然而,就是散文这种无拘无束、活泼自由,却满足了一些人的怠惰思想,他们错误地以为散文就是非常容易摆弄的小儿科,可以不花功夫沉淀思想,可以不用心思感悟人生,可以不花气力锤炼语言。某些青年作者,虽然豆腐板块多多,可骄情、浮躁、肤浅,他们又不愿开掘散文艺术独到的表现方式,在热热闹闹的文学合唱中,哼着失去自己声调的曲子。相比之下,蔡高暖先生的文字更显珍贵。他虽年过花甲,可宝刀不老,十多年来,散文新作频频出手,为揭阳文坛树立起一面夺目耀眼的旗帜。翻开蔡高暖先生的散文集《怀乡阁》,有相当一部分颇具份量的散文,是对故乡风物和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讴歌。例如:《番薯丝饭》、《故乡的擂茶》、《瓜丁》、《婚俗趣闻录》、《大洋的路》、《春燕回乡曲》、《文缘》等。他的散文,有对沧桑变迁的感叹,更有对具有光荣传统的揭岭大地的颂扬。作家把现实和历史交融在一起,用当代意识观照历史和我们民族的精神,这就使他的散文超出了单纯缅怀历史和传统的范畴,而且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显示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对历史和时代作宏观把握的能力,这是颇为难能可贵的。散文家有时能超越故土,走进大自然,常常喜欢借山川风物来比兴寄情,突破狭隘的乡情,扩展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礼赞,蔡高暖先生也不例外。考察他的这一部分作品,可勉强归纳为以下两个类型:(1)侧重言志抒情型,或直接汲取自身的生活经历,保存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割烧》、《芋情》、《母亲二题》等;或将生活经验升华后外化为花草树木、山石流水,溶我为物,物我一体,如《寻找辣甲岛》、《杉竹篇》等等;或把全部人生体验浓缩为一段小小的旅程,缩大为小,小中见大,如《擂茶风味好》、《过“桥”小议》等等。……(2)侧重记叙抒情型。或记家乡大北山下的风土人情,如《故乡的擂茶》、《功展糖》等;或写游踪所至,尤其是揭岭山下的自然风光、客家风俗,如《龙潭崆奇观》、《莲池胜景》等。题材的界域或近或远,都在共同的审美潜质和文化意识追求上达到了滋润和饱满。
   散文创作有时需要一种主观意识的强化——这就是有些学者倡导的“悟道”。本来古今妙文,皆出自妙悟。“悟道,亦属哲学范畴,故散文总与哲学有缘。哲学命题包罗万象,而其根本盖在于人身的反思:思索自己在茫茫宇宙,无限时空的位置及命运”天地无限,生命有限,散文家很注意把艺术观照的镜头对准自己的心灵世界,让散文作品充满着对人的生存的苦难意识,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当然,这种悟道,乃取哲学理性思维之实,而不取其思辨之形。其特点全在一个“悟”字。悟,乃是一种自由的、内动的、深层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知觉融于感觉的思维世界:外界种种信息浑然于心,自我酝酿,顿然妙悟,如云破月出,而又淡烟轻笼,似明非明,美妙绝伦,可意会而难言传,散文的理想境界,盖亦如此。
  蔡高暖先生年逾六旬,历阅沧桑。他的近期散文创作颇致力于“悟道”炼意,着眼于哲理意蕴的提升。“石蕴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陆机《文赋》),关于这类充满智性的散文还有很多,如《挥春断想》、《粟》、《瓜丁》、《党员味》、《漫话“打扑克”》……等等,作家以深邃的目光去审视历经的足迹,凝思人生的真谛。其文大多由某一物象生发而成,作家内在的思索借助于某物而凝聚扩散;哲思的深邃和情思的缠绵,水乳交融,使作品呈现出较大的张力,可以看出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每一篇文字里,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和人生体验,铸造了一种老辣、风趣而又精致灵巧的风格。蔡高暖先生的散文不仅厚重深刻,而且灵动又深情,他的散文关注的主要是对乡村和农人精神的歌咏,书写了一种感动和悲悯情怀。凭借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和艺术探索的深化,其创作在表现土地意识之外平添了浓厚的生命意识。 蔡高暖先生的多数散文固然是精致隽永好读的 ,他追逐的是小情小景,求朦胧,求惆怅,从细小的琐事上做大“文章”,这就好比带着镣铐跳舞,没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要做到这一点是极难的。我相信蔡高暖先生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一定更能抓住文学之骨、之神,把作品写得更坚更挺,更美丽动人。
      故事集社会责任感强   价值取向明确    蔡高暖先生作品创作的取材本真、语言幽默诙谐这是无可质疑的。我觉得他的作品真正的触摸到人类的灵魂,同时作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文本语言从人性的角度走进读者的心灵。揭岭大地民俗风情很能展示一种独具魅力的乡土文化,那是带着泥土芳香、带着田野气息的父老乡亲们自己的文化。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淳厚;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质朴;在这里,我们读到的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乡情。翻开蔡高暖先生的故事集《如岳传奇》、史著《潮汕客家》以及民间故事集《乡村故事》,不难看出他是一位性格耿直、朴实直率的一个情感丰富的作家,他用怀旧情感和复杂人生体验自己眷恋的乡土文学,给读者一种充满自然、宁静、和谐的艺术感染力——民间故事中透露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精华,如扬善惩恶,行侠助人、勤劳勇敢、尊宗敬祖、拼搏进取、义利和谐等等,不仅成为民众教育孩子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好材料,也成了民众精神追求的标准和榜样。如:《东溪舍已救人记》、《巧择婿》、《桃公遇仙记》、《好人李子长》、《劈棺》、《剃眉毛的秘密》等等。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还在于它能使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其中,不论是语言和叙述,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征服,还是艺术技巧的种种操作,都蕴含着艺术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活动。我知道,随着人们群众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作为古老传统的讲故事方式,已经渐次式微。因为听众的散失,原先对讲述、整理民间故事抱有极大热情的群众,大多数已经不再讲故事了。当我们坐在石桥上,一棵大树下,听一位老大爷说这桥这河的故事,当我们隔着栏杆听老奶奶说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当我们听一位八旬老人,说他七八岁的时候听他爷爷奶奶说过的故事,我们感觉,这故事离我们是那么近,伸手可触。故事是要听的。可这些故事,随着时间的潮水,随着老人们渐渐离开,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渐行渐远,还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会说,多少人会听这些故事。你的孩子,你的后辈,陪伴他们长大的是樱桃小丸子和灰太狼喜羊羊,陪伴他们进入梦乡的是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蔡高暖先生曾深情地对我说: “我能希望的就是用我的笔和心,让大家知道有着这许多故事就在爷爷奶奶的嘴里,就在这沧桑的古桥上,汩汩的河水里,泥土的芬芳中,就在你坐的那块石头上。毕竟故事是用来听的,是要一代代说下去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充满了乡土气息,这是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而作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何保护传承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责任。”任何的文艺作品,或者说任何的文本——蕴涵意义的文字本身,都只是一个媒介和桥梁,它是一个携带着“密码”的转运站,作者在上面依据一定的规则“写”上一顶的内容,用“密码”装载在文本上,然后通过它来接触到接受者,到了接受者那里,他们又按照规则把这些密码重新“翻译”出来,重新解读,然后再把一定的信息反馈到作者那里去,完成一个回合的交流过程。然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文本本身并不是单纯的、表面的,而是立体的、驳杂的,接受者可以从自己的“背景”出发,从任何角度来进行接受的,因此他必然会得出一些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不一样的东西来。郑板桥在画竹子的时候,曾说过,我看到的竹子枝繁叶茂,风骨挺拔,如何如何,但是我在胸中酝酿它的时候就成了与“眼前之竹”不一样的“胸中之竹”了,而当我把这“胸中之竹”用笔画出来的时候,就更不一样了,成了“笔下之竹”。那么我们可以再延伸一步,欣赏者再看的时候,他们欣赏到画中之竹之后,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意想,肯定与画家的“胸中之竹”又不一样。 所以,无论借助什么媒介表达自我,都必须注重接受者的情况,考虑对象的接受条件,包括他们的教育背景、欣赏习好、性格、成长背景等等,选择合适的媒介,创造恰当的文本,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同时应尽量了解对象对文本做出多种解读的可能,找准最恰当、合适的表达方式,该清晰的清晰,该模糊的模糊。蔡高暖先生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写出的故事大都短小精悍,幽默风趣,可读性强,如:《面熟熟去米两斗》、《捡猪笼》、《三十埔夜跌个老阿公》、《转水宫差落来的》、《脯目挟鸡下下对》、《三人五目看真真》、《不吃肥肉》等等。表面上看,这些文章似乎是在信手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读者看后稍加回味,则觉得每篇都是独具匠心之作,叙事、抒情、论理熔于一炉,倾有作者的深思熟虑且有深邃的意境,这种意境凝集着人生真谛,洋溢着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美和思索美,常常令人掩卷三思,回味无穷。比照现代都市人生活的沉重和淡漠,那种热血沸腾在物化的世界里被埋葬。蔡高暖先生笔下的山村人原色生活简单而又快乐、寂静而又热情、朴素而又鲜活,令人无边神往和希冀。阅读蔡高暖先生的的民间故事和新故事,是这个时代中的一种别样的精神享受。这个时代有一些人只活在当下,活在物欲和实利中,活在经济的享乐主义、文化的虚无主义和道德的平面主义之时尚中,虚浮、燥热而空泛。蔡高暖先生的作品,则引领我们从生命的内部获得另一种生命;以他纯粹、浪漫的生活方式和绝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力量,使我们复归沉静、清明与本真,回归精神的家园。情系乡野著华章,笔耕不辍写人生。 从一个充满幻想的青年战士到文采飞扬的作家,蔡高暖先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精神飞跃的历程。文如其人,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九部集子,其实就是作者的性格、性情、为人、才情、学识、智力和洞察力的集大成。蔡高暖先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要她喜爱的事总是热情投入、几至忘我。对读书的爱好、对写作的钟情,几乎使他倾其所有;他的责任感特别强,对事业、对文学后辈、对亲友、对旁人都是如此。挣的工资除了买书,还订阅了大量的报刊杂志。他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他的居室促狭、简陋,但大量的书却占据了半壁江山。他说:“人有书香为伴,有如久居芝兰之室:书香一缕,心香一瓣;人香盈身,室香充栋。……身居斗室,坐拥书城,常使我觉得‘幸福’二字离自己竟是如此之近!”我想,蔡高暖先生作为一个乡土作家,对现实生活敏锐性、创造性有一定的审美鉴赏力,更多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从平凡的人世中感悟到他富于生命热情和呈现他的意趣人生。他为心灵的自由而生活,不断追求真善美,也为自己和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作品的乡土是人存在和栖居之所,是人生存的思想和精神之源头,透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其哲学、思想和艺术之精神。 2011年初夏于东莞长安

兴兴 发表于 2013-9-23 10:07:51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根乡土文化 呈现意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