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镇金坑乡新园村林子丰
林子丰,1892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金和镇金坑乡新园村一个诗礼传承的书香门第。父亲林绍勋曾在乡村教书,后来成为基督教会牧师,一生以仁爱为怀,不断地践行“施恩为福”的理念,德行善举泽被乡邻。林绍勋十分重视对林子丰的教育,特别注重爱心的培养,每当探望贫苦人家或病人,总不忘带着林子丰一同前往,有意识地让儿子耳濡目染人间疾苦,体会生活之艰辛和来之不易。林绍勋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不但对子女传授文化知识、伦理常识,更注重对子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他认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是立身之本,给林子丰讲得最多的是“爱人如己”和“施比受更为有福”的故事;教导林子丰为人处世要常存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常为施恩之行。林子丰就是在教堂优美的赞美诗和父亲的一个个喻道故事的启迪中渡过了快乐童年。
林子丰在真理学校高小毕业后,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汕头礐石中学就读。后考取厦门同文书院攻读硕士,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林子丰涉足商界,扬航商海,开始崭露头角。
林子丰在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于1915年到香港谋求发展。先是到伯父的广源成米行工作,由于他天资聪颖,善于经营管理,不久被提升为经理。后为把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市场,先是与朋友合资开办四维公司,专门经营越南鸿基煤,获利甚丰;后于1922年2月2日,又与广州嘉兰堂置业公司、南华银号在广州合组了“嘉华银号”(中信嘉华银行前身),任总经理。1924年,林子丰将公司总行迁至香港德辅道中,并以“嘉华储蓄银行”命名,当时的资本为50万港元。1931年,“嘉华储蓄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业务一度快速扩张。然中国经济在1935年出现动荡,以至上海和广州被迫关闭。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数业务宣告停顿。1941年,香港沦陷,林子丰走避澳门。当时,日本军政府发行军用票,禁止港币流通,不少人手头的港币成为废纸。他眼光独到,大量收购港币。香港光复之后,林子丰拥有巨资,他的银行重新在香港开业,并且创办了捷和钢铁厂、捷和煤业等几家公司,遂成为港九商界的头面人物。1949年1月“嘉华储蓄银行”易名“嘉华银行有限公司”,子丰博士一直打理银行到1971年逝世为止。
林子丰夫妇育有七男二女,长男林思显(1922—2008)为嘉华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香港基督教青年会主席,香港浸信会学院校董会主席,1964年被授予“太平绅士”称号;次男林思齐(1923——)为著名教育家、实业家,植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加拿大首位华人省督,1995年获加拿大“官佐勋章”;其三男林思进、四男林思忠、五男林思敬、六男林思安、七男林思耀都获得博士学位,事业有成,享有“一门父子八博士”的美誉。
林子丰博士之次子林思齐在获得美国贝勒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于1946年回香港,任植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后接任捷和电筒厂董事长,他一生中最引以为自豪的买卖是1973年以540万美元买入美国旧金山市中心“保险交易大厦”,不久地产价格暴涨,被英国一位大房地产商以2250万美元买下,获纯利1710万美元。林思齐的成功,体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1988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任命林思齐为哥伦比亚省省督,成为加拿大立国以来获得最高荣誉的首位中国人。
林子丰博士生前热心公益,在商界、事业卓有建树的同时,致力于兴学育才。早在1930年他已在基督教浸信会开办的培正中学担任校董,曾经在1933年协助学校在何文田觅得土地兴建校舍。在此期间,母校揭阳真理学校正扩大规模,筹建中华楼、星侨楼、更生楼,子丰博士得知后慷慨解囊,并发动旅港同胞林兆禧、郑翼之捐款,使真理学校建设进展顺利,于1932年建成中华楼。
林子丰博士秉承为善最乐的理念,一生乐善好施。他曾帮助霍英东一家渡过了生活难关,霍英东的母亲刘氏因此对他心存感激。她时常对3个孩子说:“你们要记住林子丰这个名字,他是我们霍家的大恩人!”1989年底,旅居加拿大的林思齐访问香港,霍英东为了接待林思齐,特意推迟自己的欧洲之行。在招待林思齐的大型宴会上,霍英东代表香港中华总商会致欢迎词时,竟提起半个多世纪前林思齐先父林子丰帮助霍家的陈年往事,并口口声声称林家乃霍家的大恩人,句句动情,声声真切,令在座宾客听了无不悚然动容。
林思齐在美国学成归来后,凭借他与人为善的性格和卓尔不群的才华,不仅在商界如鱼得水,而且在公益事业上也颇有建树。多年来,他谨遵父训,把经营所得的利润,除投入再生产外,剩余都积累起来,全部作为设立“林思齐夫妇基金会”之用,现基金会基金已达3000万加拿大元,年息数百万元,全部用于慈善团体及社会福利事业。
林子丰博士一家虽身居异域,却情怀故里,感恩奉献,无私帮助支持家乡发展,热心为乡民排忧解难,赢得邻近乡民的一致称颂。
金坑村地处榕江中游堤围转弯处,江面狭窄,每逢农历五六月份雨季,数日暴雨,榕江水位上涨,急流汹涌直冲堤岸,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榕江崩堤,金坑村连同周边阳夏、凤湖、洪沟、山湖、河内等村庄和十万余亩农田,将受洪水无情肆虐蹂躏,成为一片汪洋泽国。
1931年春,林子丰博士回乡探亲,深悉乡民遭受水灾之苦,决定为民排忧解难。回到香港后,即请工程师一行五人,亲临现场勘察,拟订防洪方案,规划设计工程,并捐赠巨资修堤围、筑码头。各乡贤达也一呼百应,组织乡里青壮民工搬沙运土,加高加宽堤围,又用木船从揭阳购来大量石头,筑成一座坚固壮观的护堤大码头——瓜园码头。
堤坝加固和码头建成后,洪灾消失,十多万亩田园作物收获稳定,十多万乡民安居乐业。几十年来,瓜园堤围从未崩漏,瓜园码头至今保持完善。
金坑乡世代以农业为主,虽地处榕江之滨,但由于没有水利设施,无法引水灌溉田园,若遇久晴无雨,水源短缺,只得深井汲水,三搬四戽,滴水如油。乡民长年靠天吃饭,辛勤耕作却往往只落得个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生活十分贫困。
1932年春,林子丰博士从香港回家为母庆寿,适逢春旱,赤地遍野,乡亲们只得靠打井取水灌田播种,苦不堪言。子丰博士看到此情此景,心急万分,当众倡导兴修水利,回香港后,他特邀“白氏”水利工程师,亲身陪伴到金坑村勘察测量,精心规划设计,制订了引水工程方案,并慷慨解囊,负责工程费用,同时由各村保长发动组织人力,在大架山地段榕江堤坝凿一道沟,名叫新沟,引榕江之水,自大架山榕江入口,流经圆姑山、尖石山、红山仔、刘厝园村,柑园寨、坑美园村、庵园村、竹宅村、新园村、后埔、陈厝林、安境、大湖寨、高园村,全长12华里,沟面宽1丈2尺,底宽4尺,水流流至各村田头,由乡民用水车车水灌溉农作物,受益农田面积1.5万亩,解决了七乡八里农田灌溉困难。
1971年,子丰博士逝世,弥留之际,深感自己一生遗憾的是未能在家乡建设一所中学,特嘱咐其弟树基及其子日后应完成他的遗愿。1988年,林思显、林思齐谨遵父嘱,以林子丰家族名义捐资50万元支援金坑中学建设。1992年,再次捐资200万元,建造配套金坑中学大礼堂,匾曰“子丰堂”。
林子丰博士既是商界泰斗,也是社会教育家,慈善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热心公益,无私奉献。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