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是客家文化名城,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揭西县是客家文化名城,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据了解,揭西先民原居黄河流域,历史上由于灾荒,而分批南迁,先后抵达古龙川、福建汀州以至江西,最后落脚地在今天的揭西。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大多保留着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海陆丰、潮州等闽南学佬人习俗的影响。而传统节日,他们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现将揭西节日风俗分述一二。过年是揭西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揭西人过年习俗归纳如下:农历十二月廿四日谓之“入年价”,于是开始进行节前准备(例如: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酿豆腐、做甜粄,做假喜粄、婆煎堆、炊碗粄等)。三十下午贴好春联后开始祭祖、除夕吃团年饭、守岁、放鞭炮(开门炮)、初一吃斋、初二开年、初三送穷鬼、初四回娘家、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十五过月半(闹元宵)。
三十下午,各家会用最肥大的鸡公、猪肉、糖品、纸炮香纸、水果、米粄酒类等在家中客厅祭祖,或祠堂集体祭祖。这是揭西人受传统的儒家人伦思想影响,保留着极其郑重的敬祖礼节。从古及今,谁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祭祖后,合家围坐一桌吃团年饭、围炉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正月初一早,每个家庭都要郑重其事地选好开门时辰,最早在春岁除夕十一时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时上四刻,打开大门后点燃串炮,这正是炮竹一声除旧岁之意,也预示新的一年开始。说到“打纸炮”,则追溯到“烧青竹驱邪祟”的传说。有史载:李畋居山中,邻人仲叟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于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热爆破,发出“噼!噼!啪!啪!”之响声,鬼祟乃惊遁,至晚果安然无事。后人误以为爆竹可以驱邪祟,遗俗相传至今日。
初一吃斋之俗与宗教有密切关系。揭西地区以前民间信佛道者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响,延而习之,即形成了一种地方风俗习惯。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则虔诚地嗽口洗面,郑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顶礼膜拜,拜毕全家共吃第一餐斋。至初二日民间谓之“开年”,此时重新杀鸡鸭,是日天未亮就食“开年饭”。
“初三穷鬼日”。正月初三,这天即把家中、门外堆积的爆竹纸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扫,俗称“送穷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欢迎客人到来。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经过自农历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连一个余月的紧张活动,家庭主妇,至初四日方稍为有闲暇,带着礼品回娘家(转外家),住上几日,最慢于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遗俗,称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则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日不回,须待到十一日了。因当地称初十日为“小天穿”,不利外出。
正月初七过人日,吃七样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顾名思义,人日即人的生日。据传天地初开,万物滋生。一日生鸡、二日生狗、三日生猪、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这是万物出生中最灵的一天。揭西人在这一天上午要煮“七样菜茶”为主吃。“七样菜”即蒜苗、芥兰菜、荷兰豆、脉子菜、生艾、香菜、金骨换或其它七种也可。家庭较富者则外加以虾仁、鱿鱼、香菇加油炒熟,然后用上好幼茶(绿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的擂茶缽内,用擂茶棍仔细擂成糊状,冲进滚烫开水即成香喷喷的客家擂茶。七样菜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饭,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这种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热散寒,驱邪扶正,沁人心脾,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揭西客家擂茶独一无二,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奇葩。
客家擂茶,源远流长,待本大师另一章再作专题介绍。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农村习惯叫做“开灯日”。有何出处待考中。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村间庙中的“王爷”、“帝爷”等用轿子抬回村里来,安放在已预先搭好的帐蓬屋里,这种屋即叫“灯棚”。灯棚门口贴着大红对联,内容大多是赞美吉利之词。
迎神当天,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聚集在灯棚前准备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带着香火,提着灯笼,按排列顺序整好队伍。带头者为迎神福首,他提着“箩格”和大灯笼。接着是打顿子铳的人(外地称三靶连铳),接着是十几面以至几十面旌旗,抬神轿、打锣鼓的,最后是参加迎神的群众。三声顿铳,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路上炮声隆隆,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火光闪闪热闹非凡。把神迎至“灯棚”,人们便争先上香,然后由主事主持集体朝拜。灯棚前几十张八仙桌上摆满祭品,非常丰盛,拜毕,迎神即告结束。午间,灯棚前的戏台上或演柴头戏或演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等,四乡八里村民云集此处兴致勃勃观看演出。
下午,按惯例,去岁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须在灯棚做丁酒,即为添丁进喜,此俗现在只有个别乡镇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亦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半”。这一天,揭西农村、城镇居民的食物以“细粄”为主、部分人会吃汤圆。一大清早, 家庭妇女则要动手准备做粄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鲜大蒜茎捣碎、豆腐丁拌匀调味为馅,粄坯则采用白米粉下锅调适当水,加火烹熟, 谓之“烹坯”。最后家庭主妇邀请邻里婶嫂们包将起来。做好的生粄,再下锅蒸熟。清爽可口香气袭人的“细粄”出笼了。此粄多食不腻,越食越想食。当地流传这么一句“唔怕心Q做一昼,唔使家倌咀一扭”。揭西这一地道风味小食远近闻名,来揭西者都想亲口尝一尝。更有久居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乡,必要饱吃几顿。
以前正月十五日,按过去习俗,农家必做二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浓绿出尾的竹尾,插在鸡栖上;二到麦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麦穗,插在大门上方两侧。所做一切,是农民们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现在比较少见了。
入夜,男女老幼,乘着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灯棚观看花灯、闹元宵、放烟花。通常,花灯会形式多样,五彩缤纷。其集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民族性于一体,深受群众欢迎。诸如嫦娥奔月、双龙戏珠、八仙过海、西游记、谜灯、走马灯等等。真谓是灯棚处处乐声悠悠,人声鼎沸通宵达旦,火树银花不夜天。
备注:上文中提到的:箩格即是用竹篾编制成圆形带盖, 直径尺余的提篮
儿媳妇称爹为“家倌”。心Q即儿媳妇或媳妇的意思。柴头戏即木偶戏的意思。 :) {:soso__10169062262133571330_1:} {:soso__4011813854091704040_4:} :) :loveliness: :) {:soso_e1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