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祖归宗路漫漫[之二]
本帖最后由 liucheng-211 于 2015-11-4 14:01 编辑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文 一、圆了百年回归梦 2015年6月间,手机接到一个越洋电话,电话只告知6月25号有要事找我。我感到很纳闷:是谁有何事找我?该等他还是避他?又想到现在国家形势大好,社会安全稳定,即是什么人从国外回来找我,我也无须规避,因编纂刘氏族谱,近几年从国外和国内各地回来寻宗认祖的宗亲很多,有时他们希望我能为他们出点力,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寻根认祖的心愿。想到这,若是宗亲有困难从国外回来找我协助,我怎能回避呢。 约过了十天时间,又从广东省深圳市打来一个电话,电话中只问我:从深圳市回揭西县,该如何走?我十分干脆告诉他:经济许可就“打的”,不然的话就坐“大巴”客车。虽然是个莫名其妙的电话,但我坚信是久离故乡的华侨宗亲,才如此“不懂乡情”了。果然第二天中午,又是这个电话打过来,明明白白说:我们包车己回到普宁县流沙镇了,回到揭西县在何地住宿找你比较方便。还是如此莫名其妙的电话,但我心中有底,这几年我多次接待的“不速之客”,均是久离故土的宗亲回祖国、回故乡寻根认祖来了。我欣喜告诉他们:我在《特美思大酒店》等候。 下午二点钟,一辆商务车驶进酒店大门,车里走出四位老者,头发均有点白花,虽经旅途奔波,但个个精神焕发,我主动迎了过去,谁料到,我还未开口询问,其中一位长者用纯正的河婆客话大声呼叫我的名字,第一次见面,就能直呼我的名字,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的“熟人”。他自我介绍说:我们兄弟四人从南洋回来找宗亲,你就是我第一个要找的宗亲。我笑着回答:欢迎欢迎,不知你们吃了中午饭没有?其中一位抢着说:没有没有,我们挨着饿等着吃揭西河婆客家擂茶呢。什么话都别急着说了,我带他们直奔“百香擂茶店”,吃河婆乡土小吃“客家擂茶”。看着四位宗亲有的狼呑虎嚥,有的慢咽细嚼,象是宗亲们第一次享用家乡的美味佳肴。 饭后回到宾馆,四位宗亲中的长者刘观生才作详情介绍。他们四人都是亲兄弟,不远千里跨海越洋回国,是要完成三代人的心愿,看一看祖居地,参拜祖宗先灵。他从提包里拿出一张纸,双手托平郑重交给我,我接过来展开仔细看,纸上写着先祖能臣公生子昌运公生尚凯公……。从字里行间,从我多年编写的本地刘氏族谱,我十分清楚能臣公生十四子,其第六子昌运公生九子,尚恺公是昌运公的第八子,但经多年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其后裔,在族谱中我无耐写下“后裔外迁南洋,未详待录”十个字。我对眼前四位宗亲说:你们都出生在国外吧?刘观生说:一百年前,我的祖父母迫于生计,背着我三岁的父亲跪别祖居地――老蟹垠小山村,飘洋过海到南洋谋生,渴望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但一天好日子都没过上,祖父走了,临走前一再叮嘱我爸:你的“胞衣迹”在唐山,要回去看看,祖宗“骨牌”在唐山,千万要回去祭拜。但我爸生我八兄弟,三个妹妹,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临走时,叮嘱我们兄弟:你们要谋划回唐山去,看一看我的“胞衣迹”,代我祭拜老祖宗,告知宗亲,我们尚恺公有好多子孙在南洋,我们一脉没断代……。在南洋我们看到本宗支族谱,看到“后裔外迁南洋,未详待录”十个字,我们回来要在族谱填上名字,再不能留下空格子。 第二天,昌运公宗支的宗长们带着刘观生四兄弟回老蟹垠,瞻仰他们先祖的“胞衣迹”,到祖祠参拜先祖灵牌。刘观生兄弟临别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好宗亲,在南洋大家知道你在为宗族做事情,知道你的电话,也看了你同回国宗亲的合照相,所以,请你莫怪我们电话中话语莾撞。这就是血缘亲情,未见面说话犹似老相知,无须客套,没有生疏,血脉之纽带把祖国与南洋的宗亲紧紧连在一起,宗族情谊永世长存。 二、三代人的寻根路 古时编写族谱,流行吊线谱,有的地方干脆叫做“流水谱”,即不管多少旁支侧脉,仅录有关血缘一脉,如录了高祖父,接着录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子、孙……,不管曾祖父、祖父、父亲有多少兄弟,都放弃录入谱中。如此的族谱一脉血缘清析明暸,但缺欠血脉亲情,如经百年后,可能宗亲的情谊就淡箔了,若经历漫长,要溯源寻根,寻同宗共祖,就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广东省揭西县河婆地区的刘姓宗支均属客家刘氏开七公下传的宗支,有巨渊公、巨浪公、巨涟公、巨河公下传后裔,于明朝年间迁居河婆立业。各宗支自古以来传统录制族谱均采用上述的“流水谱”,且很少有交流、参阅旁支侧脉的族谱,虽近百年有同宗共祖合修族谱,但对上越几百年的宗支源流缺失就很难补全了,尤其对几百年前外迁的宗支根本无法校核、查证、补全。近来就有一脉宗支认祖归宗颇费周旋。 巨河公的五世孙启佑公于明朝初年迁居河婆枫宸乡立业,生三子永泰 基翁 清圃。河婆枫宸乡《刘氏族谱》录入基翁公娶妻高氏生子冰壁,但族谱却从来都没有录入其还有妻李氏生子起源,此中原因无人知晓。今年得接广西钟山县刘元菊宗亲多次从网上发来信息,十分渴望帮助他们宗支认祖归宗,甚而在《揭西信息网》上还发出:《为什么不认可住在广西的原籍揭西的刘氏宗亲祖源?》的帖子。我多年为宗亲寻宗认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体会到失祖宗亲渴望认祖归宗的迫切心情,因而多次请刘元菊宗亲提供有关族群外迁资料,终于厘清起源公宗支历史真相:起源公原住河婆汤埔寨[即现在的东心埔寨],繁衍至第九世坤道公等,坤道公生子顺珍、顺厚、顺-等兄弟三人,因受某外姓欺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岁,迁居广西贺州钟山县英家石杆桥山脚下开基立业。后顺珍迁清塘新竹五福村[后改刘家宅村],顺厚偕妻及子迁桂平县木乐,后移武宣县东乡里,再迁莲塘寨[即今永安村]立业,第三子顺―迁至武宣县东乡马台村立业。兄弟三人安居后,痛心失祖,思亲心切,曾商议结伴潜回汤埔寨,乘黑夜偷偷把装父亲骨殖的“金埕”抬到广西准备安葬,当打开“金埕”盖时,发现因黑夜又心慌心乱错运来叔父坤美公的“金埕”,兄弟三人痛哭一场,把坤美公安葬后,子孙一直祭拜至今,而亲生父亲坤道公骨殖就只好无可奈何失踪了。 坤道公后裔在广西钟山县、武宣县繁衍成兴旺宗支,其至今都按启佑公宗支辈序排行,昭穆不乱,回揭西县河婆寻根认祖历来没断。其后裔耀辰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丁巳岁,字少枢,清朝禀生,曾在广东省潮州府供职,其与弟耀全于1930年前后到广东省兴宁市,再到揭西县河婆寻宗认祖,写成《东游记》一书,详述宗支源流。后裔月鉴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岁,字旦洋,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炮兵学校将官班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广西第七军172师少将师长,参加抗日战争,解放后于1955年转业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正处级参事,1984年回忆写了《顺厚公源流概况及后裔谱录》一书。刘元菊宗亲生于1973年,于2012年12月9日独自从钟山县前往武宣县找到失去联系70多年的宗亲,于2015年正月邀约宗亲十人驾车从钟山县到武宣县拜会宗亲,接过耀辰、月鉴二位先贤对宗支源流的考证资料,用微信一页一页发给我,我把族谱资料打印分析,发现关鍵就在古式吊线谱的局限所造成。基翁公娶两妻各生一子,各自录吊线谱,到了宗支合修谱时,外迁广西宗支就丢了漏了。我把族谱资料整理后交给启佑公宗支的族谱编委会负责人,通过考研,确认宗支源流,让远隔千里,音信断绝一百多年的宗支认祖归宗了。 离群的孤雁哀哀嘶叫祈盼归群,失祖的宗亲代接代企盼认祖归宗,和谐盛世、安居乐业的刘氏宗亲团聚了,可喜可贺。 三、十六字辈序寻祖源 2015-09-05 15:11 在刘吧网页上,发现了如下的吧贴: 题目是:广东迁徙到四川的一支。内容是:一共60个排行,我在外地没带族谱,只记得前16辈份排行。一国绍尚盛、统业从滋兴、天道佑善极、地........不记得了,我是道字辈!有没有同宗支的亲人? 发贴人:刘道沁 看到刘道沁宗亲发出的寻宗帖中的辈序排行,可以肯定是广东省揭西县刘氏千一郎公的外迁后裔。我立即给于回复:宗亲:下面的辈序是广东省揭西县客家刘氏广传公下传第六房巨浪公的七世孙千一郎公支系的辈序:
千万念大小
一国绍尚盛 统业从兹兴 天道佑善吉 地利钟贤英
博施仁让德 厚享诗书荣 高科盈殿陛 明扬锡帝廷
悠传思宗谊 久远寿苍生 千古江山在 万代祚胤亨
请宗亲告知贵宗支现居四川何地及宗支繁衍情况,好吗? 通过网上微信、邮箱、电话联系,知道该宗支现聚居在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唐昌镇大云村和留驾村。但宗亲提出二个问题要我解答: 1.为什么揭西县刘氏千一郎公宗支辈序排行前面一句是“千万念大小”,而四川那边宗支的辈序排行却没有这五个辈序?我解释道:揭西县千一郎公宗支辈序排行是千一郎公六世孙一达公所编。“千万念大小”这五代辈序是根据先祖之名字的第一个字而立,如千字是始祖千一郎公,万字是千一郎公所生三子:万七郎、万二郎、万三郎,念字是万七郎(启裔)公生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大字是念三郎(绵基)公生子大一郎(永达)、大二郎(永鸾)、大三郎(永海)、大四郎(永贵),小字是大三郎(永海)公生子小一郎(倚峰)、小二郎(见川)小三郎(见溪)、小四郎(见泉)、小五郎(昆峰)、小六節(宙泉),小一郎(倚峰)公生子一显、一元、一仁、一达、一伟,其他五位叔祖所生一字辈这里就不详列了。一达公所编辈序排行,如此解释总算清楚了吧? 2.宗亲说他们的先祖是清朝“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省长乐县起程入川,为什么千一郎公的宗支却在揭西县?我又解释道:你们先祖入川是在清朝初年。千一郎公宗支迁徙路线是:千一郎公与弟千二郎公从现在的五华县[古时长乐县]清溪迁居现在揭西县五经富南门坑立业,其孙念三郎(绵基)公回迁至现在揭西县良田乡岸阳村立业,后又迁桐树坪村[古称㮈树坪]村立业,我们的先祖至一字辈的宗亲全部在此村出生立业,后再分迁各地,向北迁长乐县,向东迁丰顺县,向南迁到河婆地区。从桐树坪村翻过一个山坳就是五华县,若说你们先祖从长乐县起程迁四川就完全合理了。查一下地图就明白了。宗亲发给我的微信说到:我只能记住祖爷爷好像叫刘兹友--1刘兴太(1998年去世86岁)、2刘兴龙(1998年去世83岁)、3刘兴和(2009年去世)、还有两女儿分别在200几年去世,享年是96、93!……还说到: 因为我现在人在浙江,族谱没带所以只能靠记忆!认祖归宗一直是爷爷辈们的心愿,所以在他们要去世那几年打破了族谱只传老大的规定,家族里大家出钱翻印族谱,刘氏子孙人手一份!可惜他们到去世都没有实现心愿认祖归宗……。又说到:我只能说这边分支很大,听爷爷辈说以前是地主,为了安葬刘氏家族成员,专门买了80亩地,每一辈都安排了一家守墓!我们扫墓时看见的全是刘氏祖先,爷爷辈的说文化大革命时很多墓碑被破坏,全拿去做桥梁板,每个碑上面都刻满了字,现在光是刘兴太的墓碑都刻了几次了,人太多,刻不完!根据道沁宗亲的介绍,我认真查阅了《四川刘氏通志》,但通志里没有录入郫县唐昌镇此刘氏宗支,我立即致电四川省刘氏总会刘峰廷宗长,请他协助调查。刘峰廷宗长非常热情立即行动驱车到唐昌镇大云村找到刘天顺宗亲,并用微信为我传回非常珍贵的能臣公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所编族谱。我把族谱下载复印整理分析,该宗支果然是我们千一郎公下传见泉公的第五子一翰(士礼 毓我)公宗支,一翰公之孙绍凤公于清朝乾隆年间,遵循清政府“湖广填四川”颁行的政策,携儿带女入川,先到灌县,再迁郫县立业,至今三百年了。 时光荏苒三百年,繁衍儿孙己十代,虽音信断绝,但珍贵的辈序维系着千里之遥的血缘亲情。三百年,十代人,年复年,月接月,日夜东望认祖归宗。和平盛世,信息时代,为久离故土的宗亲找到祖源,讲四川话的宗亲同纯正河婆客家话的宗亲,虽远隔千里,从未谋面,却似一家人,畅谈起族谊宗情。 --- 2015-11-4 {:soso_e114:} 感谢刘会长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