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七月七:“出花园”焕新意 “煮七夕”走仔情
时间: 2015年08月20日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
在许多揭阳人的童年记忆中,“出花园”那一天是独特而深刻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出花园”习俗在揭阳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按照古时的仪式,有的则已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年,我市渐现一些以“出花园”为主题的活动,组织者在传承古老习俗中开拓新方式,意在让青少年了解“出花园”背后的文化内涵。
记忆中的“成人礼”
着红屐咬鸡头重意头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成人礼”,它对许多潮汕人的成长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记者采访发现,越是年纪大的长辈,对“出花园”礼仪越是了解,即使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
今年74岁的林柔芳老人家住榕城区仙桥街道,“出花园”时是在上世纪50年代。她回忆道,那时,外婆为她准备了肚兜,舅舅则准备了一双红木屐和一套长袖新衣服。农历七月初六那天,长辈为她“挽面”,当晚她用石榴花水沐浴后,早早“躲进”房里的眠床,寓意“占个好花园地”,然后等待第二天的到来。“‘出花园’的孩子能吃好的,还不用干活,算是最后一次享受父母的宠爱。”老人说,初七当天,她依照长辈安排拜了神,食了寓意吉祥的甜味猪杂汤、猪肚猪肠、甜丸汤。单单完成这一套礼仪就花了一整个上午的时间,到了中午,还享用了一顿有12道菜式的“花园宴”。最有趣的是,当她咬了鸡头,其他人才可以动筷子。
在林柔芳老人的记忆里,当时物质匮乏,但亲戚都提红鸡蛋、猪肉和红包来祝贺,家里会以发粿、红桃粿和鸡鸭肉等作为回礼。而在60后蔡先生记忆里,他是家中第三个孩子“出花园”,虽然仪式一样,但相比两位兄长,父母在礼节上就减少了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以布匹作为亲戚的回礼。蔡先生说,等到2008年儿子“出花园”时,很多仪式能简则简,也没有大费周章告知亲友。
现实中的“成人礼”
收礼金上酒楼轻仪式
相比之下,许多60后、70后“出花园”仍按照传统仪式进行,不过,对于大部分80后、90后及00后来说,并不清楚自己经历的是否为整套传统仪式,大多人印象深刻是“咬鸡头”。
家住蓝城区霖磐镇的80后佳佳说,“出花园”时她备了一双红木屐和两套红色新衣服,印象最深的是初七一大早吃了一碗葱蛋汤。同样是80后的黄萍则说,对于传统习俗中的红木屐,她是见都没见过。
去年刚“出花园”的小吴聊起当时的情形仍一脸兴奋。因为在那天,他收到了很多礼物,有金饰品,有零花钱,还和众多亲友一起到酒楼享用“花园宴”。同样的,小张回想起去年“出花园”的情形也是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父母在酒店摆了“花园宴”,邀请了数十名亲友一起庆祝。但对于一些习俗,两位00后话语寥寥。
期望中的“成人礼”
亦传承亦创新推文化
记者采访时发现,虽然不同地方的“出花园”习俗有一定差异性,但整体流程复杂,要准备的东西很多,现在不仅年轻一辈对“出花园”习俗不熟悉,就连很多老人家也很难能清晰记得整套完整的仪式。因此,有一些民俗专家呼吁保护和传承“出花园”习俗。
可喜的是,我市已有一些机构有意识地策划组织关于“出花园”的主题活动。今年七月初七当天,榕城区也将举办“出花园”民俗文化展暨榕城区第九届成人礼活动。林晓亮是本次活动策划者,他告诉记者,当天活动将以图文展的方式向百余名参加者介绍“出花园”习俗,并邀请专家介绍习俗的由来。整个活动中,还将融入榕城“古城文化游”及一些传统项目。“这是我们首次举办‘出花园’活动,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希望以现代人易于接受的形式,以后再慢慢融入更多传统习俗,目的在于让青少年了解揭阳、了解榕城文化内涵。”林晓亮说。(记者 黄燕丹 实习生 黄紫冰 黄晓佳 吴 彤)
“煮七夕”:家宴“烹饪”出温情 七月初七,是潮汕地区15岁孩子举行“出花园”成人礼的日子,也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的“走仔节”。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一顿温馨丰盛的家宴,总是充满脉脉温情。节前,记者走访发现,有的已在家操办宴席提前庆祝,有的则忙着为家宴准备食材,应节消费市场十分火爆。
操办“大餐”乐陶陶
上周末,蔡女士一大早携夫带子,拎着甜莲子、鸟蛋,来到位于空港经济区炮台镇的娘家。到达娘家之后,她为家人烹饪了一桌丰盛的海鲜大餐。“七夕就是一次热闹的家庭聚会,每年姐妹们都会赶回家团聚,为父母送上礼物,亲手操办宴席,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蔡女士告诉记者,今年的七夕是工作日,所以她们利用周末提前过“走仔节”。尽管对于父母来说,只要子女回家团聚他们就满足了,不过她还是想借这个机会向他们表表孝心。“海鲜是提前跟邻居预订的,蔬菜、芋头、番薯等是自家种的,在精心烹制的美食面前,和父母边吃边聊,特别幸福开心。”
记者走访了解到,七月初七前夕,不少人和蔡女士一样回娘家为父母做一桌美食,也有很多父母在为七月初七的家宴精心准备着。连日来,林阿姨已经为家宴的食材准备忙活开了。“七月初七当天,我的女儿女婿孙子孙女都要回家陪我们过节,我要提前备好他们爱吃的菜肴,让他们吃得开心和欢喜。”林阿姨告诉记者,在家里吃饭,既能省钱且气氛乐融融,忙些累些也很快乐。
节日市场热腾腾
节日的到来总能为市场消费“推波助澜”。记者在市区部分农贸市场看到,各类应节食品应有尽有,海鲜档上龙虾、鲍鱼、肉蟹等琳琅满目,副食店里花生、莲子、木耳、鸡蛋等应节商品均被放在显眼位置。
在新河农贸市场,惠来郑姐的海鲜摊前围满了前来光顾的市民。“开渔没多久就碰上七月初七,最近新增了很多海鲜品种,有马鲛鱼、小红鱼等,大家的选择多了,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郑姐高兴地说。
“走仔节”有“煮七夕”的习俗,市面莲子等应节干果十分走俏。榕城区北门批发市场一干货店老板介绍,今年莲子的价格没有“水涨船高”,每斤40元左右,其它干果的价格也没有大幅上涨。近期,莲子等干果销量增幅3成。
龙眼也是七夕水果市场上最畅销的水果,每斤价格在3~6元之间。“长辈在七月初七当天将龙眼等水果作为回礼送女儿,寄托对女儿的美好祝福。”榕城区榕湖路一家水果摊档黄老板表示,近期龙眼销量较前段时间明显大增。
据了解,围绕七月初七的各大主题促销活动正成为市场趋势,除了食品,金饰、服饰、数码产品等也迎来消费高峰。(记者 郑乔慧)
http://www.jynews.net/UploadFiles/YW/2015/8/201508200932380630.jpg 传统红木屐已被“改良”。林碧鸿 摄 (编辑:黄晓芸)
:) {:soso_e1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