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茶道:《客家擂茶》治病救人的续命茶!
“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北宋文学大家苏轼的这句诗,说的是宋代流行的饮茶方式——擂茶。在中国博大精湛的茶文化中,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擂茶风俗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保留,海陆丰、潮汕地区将擂茶称之为“咸茶”、“菜茶”,清远、英德称之为“粥茶”。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喝擂茶地区人口约有600万人。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
1996年初,将乐县在古镛镇玉华机砖厂发现了隋末唐初的古窑址。窑址出土的各式擂钵以实物的形式,证明了客家擂茶在将乐有着深厚的积淀。2009年夏天,为配合向莆铁路建设,福建博物院和将乐县博物馆又在将乐发掘了几处生产擂茶具的窑址。越来越多的出土实物,成了擂茶在福建大地上曾风行的铁证。这种有着浓浓客家风情的饮茶方式,穿越历史而来,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在如今的客家老乡家里,擂茶仍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待客礼仪。
宁化擂茶
驱瘟疫防病毒的特殊饮茶文化 擂茶是中国茶文化里特殊的茶俗。目前擂茶主要分布于两大区域:其一沿武夷山脉东西两侧分布,包括福建西部和西北部一线,江西东南部等;其二是湖南北部和西部一线,包括常德、长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在福建省内,擂茶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西北的客家人群居住区域,包括三明和龙岩地区的宁化、将乐、泰宁、建宁、明溪、长汀、武平、连城等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将乐擂茶和宁化擂茶,两地擂茶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值得关注的是,擂茶最早是以“治病救人”的面目出现。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军队过武陵(今属湖南),士兵突染瘟疫。所幸当地农户及时献上以生茶、生姜、生米混合研磨的除瘟疫良方,才保住了将士的性命。 客家早先居住在深山僻壤,这种地方在古时不免也有山林瘴气。擂茶的出现,正是客家人为避免南方瘴病侵袭而产生的,一种驱瘟疫防病毒的特殊饮茶文化。在擂茶普及程度最高的将乐,也流传着类似马援的传说。
将乐在五代曾称“镛州”。相传古镛州城外有一座叫“长长观”的道观,四周遍生竹林。为避免新生竹笋,道长伍道婆撒上芝麻断绝其生长。不料竹笋没了,地上却遍长芝麻。恰好这一年碰上古镛州闹饥荒,伍道婆便用收成的芝麻,加上茶叶、大米、生姜之类,合在一起放在擂钵里捣碎擂细,再用沸水冲泡,让四邻八乡的灾民饮用充饥。虽然之后顺利度过饥荒,但曾领教过这道“救命茶”美味的乡人,却一个个上了瘾。事后,仍依照伍道婆的方法“擂茶”食用。 精擂细碾诚意十足的待客仪礼
实际上,如今擂茶分布的两大区域,各自的擂茶口味不尽相同。譬如湖南常德的擂茶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呈粥糊状。将乐则以芝麻、茶叶、陈皮三类原料为主,依需要加入其他草药,制成清水状擂茶。
最特别的当属宁化擂茶,它的制作技艺更复杂,投入的原料多达二十几种。一般而言,它以花生、扁豆、粉干、玉米、葱、猪肉、小肠、茶油等为主料,加入车前草、艾草、薄荷、鱼腥草等草药,再添入茶叶(也用淮山叶)以骨头汤一起混合煮熟食用。
制作过程也很讲究。客家人先将主料放在陶制的擂钵或青石打成的擂臼中,再用擂槌反复捣磨成糊浆。即便是承担捣磨任务的擂槌也不含糊,它往往以山楂木或油茶木制成,能为擂茶增添一股特别的果木清香。
客家人早年多居住在深山,客人上门是难得的大事。和闽南人以好茶待客一样,客家人这时候也会端出一碗香浓的茶汤敬上。此外,客家人还有独特的答谢茶文化。但凡接受别人帮助的,这家人总要寻一个适当的机会,邀请对方到自家喝茶。而这些,都是以擂茶为承载,寄托客家人的深厚情谊。
如客家童谣《好姑娘》所唱:“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擂茶几乎是客家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主妇清晨醒来,也大多从煮茶汤开启新的一天。试想:就着客家擂茶,配上姜片、冬瓜条、橘饼等佐茶小点,客家人的这一天,岂不美哉?
参考文献: 陈兆善《福建擂茶考古研究》,《福建文博》 林更生《客家擂茶探源》,《茶叶科学技术》 供稿:紫苏子 编辑:怀特 (腾讯大闽网)
♦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 :) :) :o :loveliness: :) :o :o :)
页:
[1]
2